
阅读Tips:在人生彻底绝望之后,所产生出来的信仰,才会是真正的信仰。
作者|柴丹书
“在称帝之前,拿破仑是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称帝后,是资产阶级的叛徒和暴君,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贝多芬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是一部对整个时代都有特殊的意义的交响曲,它是在法国大革命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巨作。

当法国大革命蔓延到法国边境时,它必然开始影响几乎所有欧洲公民的生活,对于生活在德国波恩中下层的贫穷音乐家贝多芬来说,当然也不例外。
正是受到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自由、平等、博爱成为贝多芬个人艺术信条的思想基础。贝多芬是第一个不依附宫廷雇佣的伟大音乐家,在他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人人平等和宇宙大同的崇高理想。
根据贝多芬的传记作者辛德勒(Schindler)的说法,创作“英雄交响曲”来纪念拿破仑的想法最早是由法国驻维也纳大使伯纳多特在1798年提出的。
贝多芬的密友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写道:“他对波拿巴的印象就像他担任第一执政官时一样。贝多芬当时非常尊敬拿破仑,并把他比作最伟大的罗马执政官。我看见他的桌子上放着一份乐谱,扉页最上端写着‘波拿巴’,最下端写着‘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没有别的字……”
贝多芬于1803年5月至11月期间创作这部作品,随着战争蔓延,贝多芬开始对变了质的革命和拿破仑感到越来越不满,但他还是继续创作,并最终在1804年4月完成了这首交响曲。

这原本是一部讴歌拿破仑英雄主义的作品,但是拿破仑却在1804年5月18日称帝。几天后,里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贝多芬,贝多芬勃然大怒,喊道:“看来他也只是个普通人,他也将践踏人的权利并沉溺于自己的野心!他也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然后变成一个暴君!”
于是贝多芬走到桌旁,抓起乐谱扉页顶部,将“为波拿巴而作”的字迹划破。作品也被更名为“英雄交响曲”,但是它由原本讴歌拿破仑英雄主义的作品演变成了一部关于普罗米修斯英雄主义的交响曲。
1805年2月,《第三交响曲》首次演出时,乐手、评论家和听众都觉得这部作品十分困难,从一开始就让人明显感到这不是一首普通的交响乐。
第一乐章的篇幅比以往任何一部交响曲都长一倍以上。
第二乐章的“葬礼进行曲”,取代了如歌般的慢乐章,这种做法在古典主义的交响乐中是很不寻常的。
第三乐章不再是传统的小步舞,而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为狩猎号角而创作的充满驱动力的谐谑曲。最后一个乐章则改编自贝多芬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灵》的一组变奏曲。
“英雄交响曲”以演奏极强的两个降E大调和弦开始,紧跟着由该和弦的音符构成的主题动机。事实上,作品中所有的旋律材料都来自这个和弦。此外,还有许多引人注目的和声细节,如探索远关系调和使用不协和的和弦。此外,作品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二拍子和三拍子之间的持续冲突较量,这在第一乐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音乐史上,从来没有一位作曲家创作出如此具有革命性的作品。尽管有很多关于这部著作的阐述,但语言无法充分描述这首音乐的伟大之处。
关于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尼采曾说:
“贝多芬的音乐是关于音乐的音乐!”
在这部作品首演14年后,一位密友问贝多芬,他最喜欢自己哪部交响曲(当时他已创作了八部交响曲),贝多芬毫不犹豫地回答:“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