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比作品本身出名百倍的歌剧序曲丨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
阅读Tips: 34岁“转行”做美食家的天才作曲家,来听他的封笔之作。

“音乐中蕴藏着如此悦耳的催人奋进的力量。”

——弥尔顿

威廉退尔序曲.mp3
00:0003:15

也许说起《威廉·退尔》序曲的名字,大多数人并不会立刻联想到旋律,但人们只要听到旋律的一个小节,那便无疑会哼唱出接下来的片段,没准全身还会跟随音乐的节奏左右摇摆。如果哪天举办一个“熟悉却叫不上名字的古典音乐”大赛,那么《威廉·退尔》序曲一定榜上有名且名列前茅。

弗里德里希·冯·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

《威廉·退尔》本是一部戏剧作品,剧本作者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作家席勒,这部戏剧以十三世纪瑞士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为原型,歌颂了以威廉·退尔为首的瑞士农民团结一致,反抗奥地利暴政与压迫、争取独立和自由的英勇斗争精神,被称为是具有高度现实意义的爱国主义作品,这也是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创作。之后,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以此为脚本创作了同名歌剧。

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chino Antonio Rossini)

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生于意大利佩萨罗,从小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并考入博罗尼亚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在此期间,罗西尼自行学习作曲知识,琢磨技巧,并迎合当时意大利火爆的歌剧市场,加入歌剧创作的浩荡大军。

到而立之年,已作出近四十余部歌剧作品,其中多数具有意大利歌剧突出美声唱法、善于运用华丽花腔,注重旋律的特点,并充满乐观、幽默和喜悦的精神。

1824年,罗西尼移居巴黎,发现法国观众更喜欢场面宏伟、壮观,规模宏大,管弦乐合奏具有震撼力的歌剧。

这位原本精于创作的意大利本土风格歌剧的作曲家,对法国观众的审美偏好进行了一番精心的研究之后,以戏剧作品《威廉·退尔》为脚本,于1828年开始谱写大歌剧体裁的同名法语歌剧《威廉·退尔》,成为其人生中第39部,也是最后一部歌剧。

歌剧《威廉·退尔》剧照

起初,歌剧《威廉·退尔》共五幕,但由于全剧持续时长过长,作曲家便将第三幕删去,同时将第四幕和第五幕合并为第三幕,后又修改成四幕歌剧。

说来有趣,《威廉·退尔》这部歌剧如今已极少被排演了,但其序曲不但常被作为音乐会上的热门曲目进行演出,还早已是街头巷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经典乐段,并被广泛用于各类影视作品、广告、手机铃声等地方。

在上世纪美国卡通和动画界,这部作品随处可见,如该曲是米老鼠卡通乐队音乐会上的常客、如在动画作品《兔八哥》(Looney Tunes)中以该序曲作为配乐的片段中,有动画人物模仿演奏古典音乐的情形、又如在动画《达菲鸭与小猪》中,将序曲中的音乐片段填上了词,配合颇富节奏感的情节实属诙谐又可爱。

动画片《兔八哥》中《威廉·退尔》序曲配乐片段

除动画作品以外,该序曲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也屡试不爽,如电影《独行侠》中的火车大战片段、更有“名场面”——电影《东成西就》中张学友演唱的插曲《I LOVE U》就是根据这部作品的第三、第四乐章改编的,引起了火爆的反响。

《东成西就》中张学友演唱的插曲《I LOVE U》mv

除此之外,2016年苹果Macbook pro的广告上,也少不了这部作品的影子…不得不说这部序曲的适配范围极广,不论是激烈紧张、跌宕起伏的情节,是英雄主义的主题,还是一本正经亦或诙谐幽默的场合,都能和其完美搭配,毫不违和。

除了受到商界、影视界的青睐,《威廉·退尔》序曲更是音乐家们无比热爱的素材。出于致敬,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Sr.)将这部作品的终乐章引入其作品《威廉退尔加洛普》(William Tell Galop,Op. 29b)中,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也直接引用该序曲第四乐章“照搬”到其作品第十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中。

201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曲目:《威廉退尔加洛普》,指挥家:里卡尔多·穆蒂,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现代音乐家的尝试便更新奇有趣,巴迪伯恩(Buddy breene)用一只小小的布鲁斯口琴令这部作品响彻整个维也纳金色大厅,气势不输一整支交响乐团,并掀起一阵声势浩大的“布鲁斯口琴热”。

丹麦幽默钢琴家维托·埔柱(Victor Borge)在台上将乐谱放倒来弹,重新把谱子回正后再弹观众们瞬间“恍然大悟”,逗趣的背后更是听众对这首曲子经典性的认可。除此之外,指弹吉他版、口风琴版等诸多改编版也映入观众眼帘,不断为该曲注入新的生命和灵魂。

Victor Borge趣味演奏《威廉·退尔》序曲

《威廉·退尔》序曲与传统歌剧序曲的单乐章形式不同,一共有四个乐章,音乐由最初的平静祥和发展至末乐章的激情澎湃、热情激荡,以缩影的形式呈现了整部歌剧的剧情发展。

这一序曲打破了传统歌剧序曲的禁锢,更有一丝交响诗的意味。我们最常听到的经典片段就是序曲的第四乐章,终曲:瑞士士兵进行曲(Finale: March of the Swiss Soldiers)。

曲目:《威廉·退尔》序曲,指挥家:里卡多·穆蒂,管弦乐团:斯卡拉剧院管弦乐团

第一乐章:黄昏(Prelude: Dawn)

较为中庸的行板。大提琴独奏拉开全篇帷幕,深沉而温暖,引出的大提琴重奏更是柔和与张力并俱,编织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不禁令人感叹瑞士山间自然旖旎,仿佛聆听者身处其中,心旷神怡。不料,远处的长笛声暗暗作响,预示着这宁静与平和背后的不安隐患,紧接着,定音鼓阵阵响起,不安与危机逐渐外现,音乐进入全篇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风暴(Storm)

快板。紧随第一乐章密集的长笛和定音鼓,节奏和速度立即转变。小提琴的抖弓营造出危险步步逼近的紧迫感,当下的宁静预示着即将喷涌而来的暴风雨。铜管乐器随即加入,急速进行的上下行半音乐句将这种不安升级,把危险进一步推进。

终于,随着乐器的爆发式增加,也迎来了序曲中的疾风骤雨倾盆而来,矛盾达到了顶点。这一乐章不仅体现了一场紧张激烈的斗争,更塑造了以威廉·退尔为代表的瑞士反压迫革命志士争取自由与独立的强烈呼声。良久,疾风散去,骤雨渐停,雷声渐行渐远,一切都渐归平静。

第三乐章(Ranz des vaches)

行板。雨过天晴,瑞士山间重现一片湖光山色。这一乐章巧妙地运用英国管与长笛的二重奏,配以三角铁作为背景打击乐器,再次营造出一幅天高云淡、山间细水、小鸟嬉戏的宁静画面。这一乐章也常在迪士尼动画卡通片《老磨坊》中用于黎明破晓的片段。

第四乐章:瑞士士兵行进曲(Finale: March of the Swiss Soldiers)

活泼的快板。也是这部序曲乃至整部歌剧最富有知名度的乐章。乐章开头由嘹亮的小号一引而出,配合动感的节奏与华丽的旋律,描绘出一支飒爽英姿的精英队伍和一幅荡气回肠的胜利画面,给人以强烈的酣畅淋漓之感。

有人说它气势磅礴,听完后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有人说它诙谐幽默,听了之后会有人想笑的冲动;有人认为它是声势浩大,可以带动活动气氛……也许这部作品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之所以经流百年仍为经典作品,经得起推敲和锤炼已然是其最基本的品质,更重要的是音乐内蕴含的精神和力量,以及不同时代赋予其源源不竭的活力,无息无止地感染一代又一代人。

阅读数 5.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