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Tips:作为以魔鬼难度位列Top 5的当红练习曲,它到底难在哪里呢?
“他(帕格尼尼),是魔鬼之子…”
——李斯特
各位自视甚高的“宝藏”作曲家们的心中会有偶像吗?当然有!
1832年4月20日,“钢琴之王”李斯特在巴黎聆听了一场场伟大的小提琴家尼古拉・帕格尼尼的音乐会。当即被深深震惊:“这是多么非凡的一个人,多么非凡的小提琴,多么非凡的一位艺术家!上帝啊,那四根弦上传达的是什么样的痛苦和折磨呀。”

尼古拉・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李斯特发誓要将帕格尼尼的精湛技术移植到钢琴上,成为钢琴领域的“帕格尼尼”。
不久,李斯特就完成了一套以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为灵感创作的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而李斯特众人皆知的《钟》就是这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中的第三首。而这六首曲子都体现了李斯特在音乐创作上受到帕格尼尼的影响。
当然,帕格尼尼不仅掳走了李斯特的心灵,当时众多知名作曲家的灵魂都被这位“宝藏男孩”牢牢攥在手里。
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人都曾根据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创作出带有自己风格的练习曲和变奏曲。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自然是拉赫玛尼诺夫那首《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里的主题音乐《似曾相识》就是第十八变奏中著名的慢板旋律,也是第二十四首中旋律的倒置。
曲目:《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第十八变奏,指挥家:Yannick Nézet-Séguin,钢琴:Daniil Trifonov,交响乐团:Philadelphia Orchestra
让我们把话题转回李斯特的《钟》。《钟》又名《泉水》,是李斯特使用帕格尼尼的《E大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改编而成的钢琴练习曲。右手的演奏跨度达到了两个八度音程,音响效果极为华丽。此曲于1851年进行修正后出版,题献给舒曼的夫人克拉拉。
乐曲采用三段体曲式,因为运用了多次主题变奏和旋律的复现,所以也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在全曲开端经过简练前奏很快便出现“钟一般的”主题,钢琴高音区清亮的音色和泛音演奏法生动逼真地模拟出小钟被敲响时的声音效果。由于钢琴高音区的音色比小提琴更接近钟声,因此这部作品从写实效果上来讲,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接下来的主题继续使用钢琴高音区的音响效果描绘用不同节奏敲奏的钟。两个主题交替变奏促成了超高难度的华丽片段。在乐曲的最后运用了舞曲节奏,全曲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对于当时的钢琴形制而言,这首曲子的困难程度可能是“不可能弹奏”的程度(传说中的SSS级别boss?)。在短短4分钟的音乐中,要相继出现左右手交替弹奏、快速的八度音程跳跃及极大音程跨度大跳跃断奏等部分。当中最难的段落当属用单手快速“飞跃”四个八度的音程模仿钟声的片段。
曲目:《钟》(La Campanella),演奏者:Elisa Tomellini
现在让我们来聊聊李斯特本人吧!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
李斯特生于匈牙利的雷丁,父亲是埃斯特哈齐家族领地的管家和音乐爱好者。小李斯特举行的第一次钢琴演奏会 (1820) 使主人米凯尔・埃斯特哈齐震惊并资助他去维也纳,后师从车尔尼学习钢琴(看到埃斯特哈齐这个名字,大家有没有感觉有些熟悉呢?没错,就是海顿曾供职的宫廷家族)。李斯特曾在贝多芬出席的音乐会上演奏还得到大师的亲吻祝福。
1823年赴巴黎求学,但由于不是法国人而不能进入音乐学院,此时的李斯特已被视为“莫扎特式”的神童,轰动巴黎、伦敦、慕尼黑等欧洲城市,此后的20年间李斯特一跃而为巴黎社交生活的宠儿,音乐界的佼佼者。用作曲家柏辽兹的话来说,他是“钢琴男神”。
在19世纪欧洲音乐的史册中,弗朗兹・李斯特的名字与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教育家以及音乐社会活动家等名号相连。李斯特生前的半个多世纪 (20~80年代末) 里,其演奏、创作和评论活动以及生活方式始终是巴黎乃至欧洲舆论所关注的热点。你可以理解为,李斯特就是19世纪欧洲的“周杰伦”!
为了培养足够的技巧来演奏李斯特高难度的炫技作品,演奏者要弹奏一种被称为“练习曲”的音乐体裁。练习曲 (etude) 是一种短小的、单乐章的音乐作品,主要是为改进演奏者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技巧而设计的(快速的音阶、更快速的重复音、更有把握的跳进,等等)。
1840年以前,许多作曲家出版了针对技巧练习的乐谱,成为对正在上升的中产阶级进行钢琴指导的基础。肖邦和李斯特把这项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在以往仅仅是锻炼手指的作品上增加了优美的旋律和不寻常的织体,以此表明一首练习曲除了技巧,还可以体现艺术性。
在李斯特的《钟》里,原曲中小提琴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被作曲家转化为“神乎其神”的钢琴技巧,将轻盈活泼的小提琴旋律成功移植到钢琴上本身就是奇迹,作曲家还运用了各种不同的织体和技巧在钢琴的各个音区进行了形形色色的变奏,小提琴的断奏、跳弓等技巧,在钢琴上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表现方式:轮指、长串的半音阶进行、单手带旋律声部的颤音,连续的八度进行和单手远距离的八度大跳……这在当时是超乎很多钢琴演奏家极限的难度。
当然,无论对于当时的听众和今天的观众而言,这首曲目的呈现都极其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