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何尝不是一种遗憾|舒伯特《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
阅读Tips: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真的如题所说,没有真正完成吗?

“我的音乐作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对音乐的理解和我的苦难,那些从痛苦中产生的作品将为世人带来快乐。“

——舒伯特

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第一乐章.mp3
00:00 04:53

羡慕有舒伯特的阿汤哥

2002年电影《少数派报告》上映,植入了新颖的预防犯罪理念,令人惊叹,电影中的未来世界如果真的能做到,社会幸福指数一定会大幅攀升。

《少数派报告》电影海报

不过这套预防机制竟然来自于三个称作“先知”的人,又让观众陷入迷惑。当他们的预言不一致时,竟然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更加使人无法信服其科幻逻辑。于是看着看着,就当纯动作片了。

片中男主角阿汤哥帅气潇洒,一个人能左右开弓、飞檐走壁,摆脱六七个人的追捕也不在话下,时不时地会给观众一种在看《碟中谍》的感觉。

在他被陷害以前,每次在办公室调研凶手时,都会使用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作为背景音乐,让人羡慕工作环境的人文关怀,以及与工作性质的巧妙互文——这是工作程序中的一个步骤,尚待完成。

下班回家的阿汤哥继续生活在音乐里,这时候导演配以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的第二乐章,圆舞曲节奏的哀婉旋律衬托出他对过世家人的思念。真可谓是完美人设。

当然,“未完成”并不是作曲家首肯的标题,但能给后人特别有意思的联想。当后人发现了这部作品的手稿时,只存有两个完成的乐章,从草稿上判断属于未完成。

舒伯特于31岁英年早逝,创作生涯远未“完成”;死亡也是舒伯特喜爱的创作主题,对于一场生命的历来说,死亡究竟是“完成”还是“未完成”?

交友不慎催生“未完成”

舒伯特1797年生于维也纳。在伟大的维也纳音乐大师一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马勒中间,只有他是生于这座城市的。

舒伯特的父亲是位中学教师,所以舒伯特也被作为一名教师来培养。由于舒伯特突出的音乐天分,必须为他另上音乐课,因此他的父亲教他拉小提琴,他的哥哥教他弹奏钢琴。

舒伯特在11岁那年被准许成为皇家小教堂唱诗班的一名歌童(这个团体我们今天称之为维也纳童声合唱团)。

1812年,年轻的舒伯特嗓音变声后,离开官廷小教堂而进入一所教师学院。舒伯特被免除服兵役的强制义务,主要是因为他身高不足5英尺,而且视力很差,他不得不戴上了我们今天在他的肖像中熟悉的那副眼镜。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815年,舒伯特在他父亲的小学里成了一名教师。但他发现教学既费力又乏味,因此在沉闷的三年后,舒伯特放弃了他的“全日制工作”,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中。

然而正像许多浪漫主义者所认识到的,现实比理想更加严酷。除了出卖他的一些艺术歌曲换取微薄的收入外,他缺少经济上的资助。

不像贝多芬,舒伯特没有与贵族们保持联系,因此也没有从他们那里接受任何赞助。结果,他过着一种漂泊流浪的生活,靠朋友的慷慨帮助。他穷困潦倒,经常过着寄宿的生活。

他每天早上充满激情地作曲,下午去咖啡馆讨论文学和政治问题,到了晚上,常为朋友们和崇拜者们演奏他的歌曲和舞曲。

舒伯特的朋友们将有舒伯特在场的、只演奏他的作品的聚会叫做舒伯特音乐会(Schubertiad)。舒伯特大部分最好的歌曲,就是在那里首演的。

舒伯特生命的转折点发生于1822年夏末,此时他已染上梅毒,这种传染病,在那个没有抗生素的年代里,就等于判了死刑。

那一年,舒伯特正在谱写《B小调交响曲》,是他遗留下来的未完成的作品。因此被恰当地成为《未完成交响曲》。所有人都将患病归咎于他的损友舒贝尔。同时认得两位当事人的约瑟夫·肯纳,于1858年为他们的性格写下了一段相当深入的分析:

“在同辈中,舒伯特的天才洋溢,不自觉地吸引了心地温柔魅惑、同样才情兼具的舒贝尔,他的才情若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做后盾,或是进行严格的规范,也许能更有所值,只可惜这些都是舒贝尔所缺乏的。

更遗憾的是,他内心视道德规范若毒蛇猛兽,不愿屈就外力束缚,终于将舒伯特也带上堕落之途。

如果从舒伯特的作品中看不出这点,那么从他毫无节制的生活中也能一览无遗。任何熟识舒伯特的人都知道,他体内存在两种全然不同的天性。

他对寻欢作乐的强烈渴望竟将其灵魂拖往堕落败坏的方向。他对自己尊敬的朋友的言论十分看重,若有人假借其密友的身份花言巧语、曲意奉承,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只能说,时间长了以后,外表宽厚、内心却似魔鬼包藏祸心的人是无处可蔽的。”

作品:《罗马人的颓废》,画家:托马斯·库图尔

舒伯特虽然不了解当时属于绝症的梅毒有多可怕,但他还是感觉到了身体的变化,于是全力创作,生怕写不完,也可能因为病痛,终于未能完成。

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留下两个完整的乐章,第三乐章只有30小节的谐谑曲以及接下来的112小节缩谱,第四乐章找不到任何动笔的证据。

但由于前两个乐章如此优美动人,意念贯通,即使有后人尝试补全,人们仍然只倾心于不完整的原作。对很多人而言,这部作品也是童话与浪漫故事的化身,从某种意义上,未完成交响曲是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的加强版,讲述了发生在黑森林、精灵、仙女和人类之间的故事。

曲目:《第八交响曲》,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

阿巴多的演绎令人想到舒伯特被死亡笼罩时的心情,与另一位作曲家马勒遥相呼应。宽阔的幅度、悠长的呼吸、细腻的连奏,完全打破了标准速度时的童话色彩。

然而这一切却是以如此优雅的方式陈述,仿佛一出黑色的芭蕾舞剧,又像是一部希区柯克式的惊悚电影。很难相信,这是58岁正当年时的阿巴多的诠释,如此深刻与饱经世事。

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以其新鲜的创作手法、各种穿凿附会的谣言传说以及矛盾冲突吸引了世人的关注与喜爱。说到这里,大家认为这首曲子是否真的“未完成”呢?

阅读数 2.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