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说起波罗蜜,不少人会想起《倩女幽魂》中燕赤霞的绝招“天地无极,乾坤借法,般若波罗蜜”。甚至在影片的最后,正是在《金刚经》的帮助下,燕赤霞才得以消灭了黑山姥姥。那《金刚经》中的这个波罗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其实,民间所说《金刚经》降妖除魔的神奇威力,更很多的是由于明清以后《金刚经》受密教仪轨和民间信仰共同渗透后的迷信化结果,但这也从侧面体现了《金刚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金刚经》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波罗蜜也称为波罗蜜多,意译为到彼岸,指从生死迷界的此岸到达解脱涅槃的彼岸。般若译为大智慧,这种大智慧并不是指智商高或者日常所讲的聪明,而是指能够体悟形而上的生命本源与本性。正是依靠这种大智慧,我们才能够像手握金刚利剑一样斩断一切烦恼,到达彼岸。因此,后世也有译本将《金刚经》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正是基于般若智慧无坚不摧的意涵,才使得民间产生了《金刚经》能破邪除祟的附会。
《金刚经》围绕着长老须菩提与佛陀间的问答展开,以阐述大乘佛教关于“空”的智慧。须菩提向佛陀两次提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陀告诫须菩提等大乘佛教修行者,应当“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是大乘佛教的般若智慧所在。“空”就是宇宙万物都因为因缘聚合在一起,彼此依赖,终将离散,因此并没有一个实体。
但是这种“空”又不是日常所认为的“虚无”,不能因此去否定实在。
“空”的智慧否定的只是人们所见世界的现象,在感官世界的背面才是宇宙的实在。这种实在是无法用心智认知、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只有认知到感官现象中的不真实,这才叫“空”,在佛教经典中被称为“法性”。
此外,佛陀还在《金刚经》中更进一步告诫须菩提,“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即对待“空”的智慧,要和乘船过河一样,过了河就要下船,不要扛着船走路。因此,对于无坚不摧的金刚大智慧,我们也不能抱着不放。
《金刚经》属于大乘佛教五大部中的般若部,是汉传佛教中禅宗的主修经典,直接影响了中国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形成。
关于《金刚经》的传播流布,最著名的要数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得道的故事了。据《五灯会元》记载,六祖慧能三岁丧父,因家境贫寒没能读书识字,只能靠砍柴维持生计。
有一天,慧能在背着柴去往集市的路上,听到过路商人在读诵《金刚经》,当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心中突然有所感悟,便问商人“你读的是什么妙法?”商人回答他“这是弘忍大师传授的《金刚经》”。
于是,慧能立马回家拜别母亲,前往黄梅东山向四祖弘忍求法,之后更因为做出了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得到了禅宗祖师的衣钵传授。
【名家评论】
但持《金刚般若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
——(唐)慧能
【扩展阅读】
周少贤《佛学概论》,世界图书图版设,2013
南怀瑾《说什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蒋勋《舍得,舍不得:带着旅行》,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