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对话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不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柏拉图对话集》是柏拉图记述其师苏格拉底与人辩论的文集,内容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语言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一般说来,前期的对话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期的对话也部分体现了柏拉图的认识。对话涉猎广泛,通过此对话,可以了解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与西方文明的源头。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流传下来的对话有36篇,经后人考证,其中26篇是真实的,其他10篇为后人伪作。

对话原来都没有标题,后来整理者亚历山大里亚的塞拉绪罗给每篇分别加了两个标题,一个题目是参与对话的一个重要人物的名字,一个题目是对话讨论的主题,并附带说明对话属于什么性质,如《克里托篇》(或《论责任》,伦理的)就是苏格拉底跟克里托的对话,讨论的主题是“责任”,内容属于伦理方面。

苏格拉底敦敦告诫时人:“不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准照学问的生活使人幸福”,“要尽可能地为求知而奋斗”。

要人“知无知”,是贯穿柏拉图对话的内容,也是贯穿所有对话的方法。这个方法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先就某个主题提出问题,来请别人回答。别人总是根据具体问题作答,而苏格拉底则通过层层引导,指出其中的矛盾,从而使人认识到自己认识的不足,即“知无知”。时人称苏格拉底的这种辩论方式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语法”,也被称为“辩证法”,是后来的“辩证法”的早期形态。这也是柏拉图“理念论”的来源。

柏拉图认为,感觉只能产生意见,并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只有通过使用理性,通过抽象,形成理念,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认识真理。

苏格拉底(柏拉图)说:“永远如一的实体只能用理性去把握,是看不见的。”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它把人的思维从感性认识阶段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对西方哲学乃至整个人类哲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奠定了西方哲学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础,不愧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正如柏拉图所说的:“哲学有解放作用和净化作用,是不能抗拒的。”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郊外设立阿卡德米(Academy)学园,讲授他的学说,这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发端。在这个学园学习的就有柏拉图的著名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他在这里跟随柏拉图学习20年之久。

柏拉图从小就有政治理想,故政治问题在对话集中占有很大的分量,《理想国》《法律篇》《政治家篇》《克里底亚篇》主要论述的即政治问题。

由于前三篇论述的问题集中而完整,常常单独成篇。《理想国》从正义出发,论述理想国家——“最大的善”——的标准及建立方法。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认为,理想的国家是“哲学王治国”。

《法律篇》被认为是柏拉图的最后一篇对话。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的理想国已经发生了变化,三下叙拉古游说僭主狄奥尼修斯父子的败兴,现实的打击,使他退而求其次,认为“有法律的君主政体”也是可以接受的政体。

《柏拉图对话集》大量篇幅涉及伦理问题。柏拉图特别强调智慧、节制、勇敢、正义“四主德”,尤其注重智慧在其中的作用,认为“真正的美德只是与智慧一同存在”,“智慧造成了勇敢、明智和公正”。

苏格拉底临刑前与人论及灵魂的问题,这被认为是苏格拉底思想的升华。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先就存在的,在获得人形之前就有,与身体分离,具有心智。灵魂最能思考的时候,是他在摆脱一切干扰,不听、不看,不受痛苦和快乐的影响的时候。也就是说,在它不顾肉体,尽可能保持独立,尽量避免一切肉体的接触和往来,专心钻研实在的时候。思想不借助视觉,不凭借任何其他感官,只靠纯粹的心思钻研纯粹的本质。形体使我们充满各种感情、欲望、恐惧以及各种幻想和愚妄,真正说来教我们不可能进行思考。因此,哲学家的灵魂极端蔑视肉体,摆脱肉体,努力保持独立不倚的状态。

雅克-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的学说为其弟子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扬开来。在拉斐尔名画《雅典学院》中,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处在中间位置,表明其在哲学史上的中心地位。

【名家评论】

柏拉图的对话是希腊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

——王晓朝

【扩展阅读】

(古希腊)柏拉图撰,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8

(古希腊)柏拉图撰,黄克剑译《政治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古希腊)柏拉图撰,张智仁、何勤华译《法律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阅读数 4.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