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始皇因这个政策,被后世骂了两千年。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除了秦国历史、医药、卜筮等,其余《诗》《书》等书籍,一律限期交出焚毁。他还命人在都城咸阳将四百多名术士杀掉。秦始皇所做的这两件事情,合起来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从古至今,关于“焚书坑儒”的说法不一,存在的争议颇多,甚至有人怀疑它是杜撰出来的事,是后来儒生刻意抨击秦始皇暴行的说法。
“焚书坑儒”本质上是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所采取的行动。目的在于禁止人们引用古书古事议论时政,统一思想,结束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

同时,“焚书坑儒”还破坏了思想文化的传承。秦始皇下达“焚书令”以后,一些人将儒家经典藏了起来。西汉时期,人们从孔子的旧宅和河间献王等地发现了先秦时篆书写成的书,也就是“古文经”。
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古文经”和靠老儒生背诵传下来的“今文经”,存在很大差异。支持“古文经”的人认为,“古文经”没有被后人篡改,更真实可信;支持“今文经”的人则反驳,“古文经”是后人杜撰的,于是,形成了长达两千年的“今古文之争”。
那么,“焚书坑儒”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呢?
首先,来看“焚书”。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郡县制等政策措施。一些人对其存在不同观点,这引起了当时的争论。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曾在咸阳宫举行宴会,会上,仆射周青臣当面奉承秦始皇。博士淳于越,却表示了对周青臣阿谀奉承行为的不满,由此提出“师古”,恢复分封制的建议。
群臣对淳于越的主张进行了讨论,丞相李斯站出来说,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也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可都凭着各自的制度将天下治理得好了,这并不是他们故意要彼此相反,而是时代不同,情况变了。
现在儒生不学习今天的治国之道,却用古人的办法来诽谤现今制度,如果对这种行为不加以制止,任其扰乱人心,则君主的威势会降低,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
为了维护君王的绝对权威,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了焚书的建议,具体为:除了记录秦史的书、医药相关的书、占卜的书、农业方面的书等,其他书籍一律交给官府销毁。三十天还不上交的,就处以刑罚;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如果有想学法令的,可以跟着官吏去学习。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主张,实行了“焚书”。并且,下达了“挟书令”,就是将私藏儒家经典的人治罪。

很快,我国先秦时期的诗书百家遭到了重创。但后人认为博士所管辖的书不在被烧的范围内,秦国国家掌管的书籍只是被封存了而已。
无论所烧书籍范围如何,数量多寡。毫无疑问的是,秦始皇“焚书”的法令,确实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存在着破坏作用。司马迁为六国史书未能传于后世而痛心,曾在《六国年表序》中写道,惜哉!惜哉!
其次,再来看“坑儒”。
时至今日,人们对“坑儒”中的“儒”字都争议很多。一部分人认为,秦始皇杀害的是“儒生”;一部分人觉得,“坑儒”是杀了术士,而不是儒生。还有的人分析说,坑的是术士,顺带波及了一些儒生。
不管最后坑的是谁,“坑儒”事件确实和术士、儒生都有关系:
第一种说法,认为儒生们不满“书同文”,因此被秦始皇设计坑杀。
《诏定古文尚书序》中记载,秦朝统一全国后,秦始皇把文字统一为大篆和隶书。天下的儒生对此不满,秦始皇怕因此遭到反对,就把儒生召集到首都咸阳,给予他们官职。
后来,秦始皇让亲信在骊山的暖坡上种瓜。瓜熟了,却是在冬天。秦始皇假装不知此事原委,吸引儒生们去看瓜。儒生们到了骊山硎(xíng)谷,正议论时,土石俱下,儒生们被活活压死。因此,硎谷又称为“坑儒谷”,汉朝时称“愍儒乡”。

后来专家曾实地考证,记载中的坑儒谷在陕西临潼西南5里处,那个山谷狭长幽深,很符合记载。记载此事的卫宏是汉朝史学家、训诂学家,比较严谨,应该不会信口开河。这种说法能为后人提供参考,至今没有定论。
第二种说法,认为术士们背后非议秦始皇,因欺君而获罪。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的一天,秦始皇驾幸梁山宫,当他登上山顶时,发现丞相的随行规格超标,因此很不高兴。这个细节被宦官发现了,泄露了出去。几天后,秦始皇知道了此事,勃然大怒,把身边宦官都杀了。
因此,人人自危,术士侯生和卢生尤其惶恐。他们曾答应帮秦始皇弄长生不老药,如果不能兑现,会像宦官一样被杀掉。于是,二人决定逃跑,同时他们还说秦始皇的坏话,说他天生性格乖张,刚愎自用,爱用刑罚等。
秦始皇知道侯生和卢生跑了,大怒说,我对他们不薄,而他们却在背后诽谤我。于是,秦始皇下令逮捕了诽谤他的一些人。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焚诗书,坑术士”,并没有提到儒生。对于“焚书坑儒”的记载,仅仅是笼统地提到“诸生”。明确提到“坑儒生”的,是秦始皇死后一百多年。后人认为,部分儒生为了迎合秦始皇爱求仙的喜好,把自己包装成了术士。所以,坑术士的过程中,可能包含了部分儒生。
秦始皇“焚书坑儒”,看似事出偶然,实则必然。秦朝统一后,最大的思想潮流是儒家和法家。儒家当时是厚古的,甚至提出恢复分封制的提议,很明显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秦始皇想巩固统一,避免非议,就会使儒家失去权势。
不过,秦始皇只看到了儒家的不良作用,却没有意识到儒学另一方面,还是安民的工具。
到了汉朝,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统治却是“儒表法里”。表面尊崇的儒家,教化安抚了百姓;内里的法家,又维护了统治的安定。汉武帝和秦始皇的做法,本质上是相同的。而后者却比前者多了很多骂名,还是因为秦始皇过于简单粗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