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成为神仙吗,道教了解一下。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吸收佛教内容等发展起来的我国本土宗教。在内容上,道教除哲学外,还包括谶纬、巫祝、阴阳、神仙、卜筮等术数类内容,以及辟谷、服饵、调息、导引、房中术等医学类内容,同时还不断吸纳佛教内容、模仿佛教组织形式。

道教自出现至今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它和儒家思想一样,是中国文化各要素的复合体。它逐渐成熟起来后,和儒、佛两家并列,在历朝历代对统治者和民众发生影响,是研究中国民众文化的很好入口。
那么,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哪些元素,最后导致了道教的出现呢?
第一,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中国古代盛行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农业祭祀有社稷之神,其他如日神、山神、雷神、灶神等上百种,许多都被道教吸收,变成道教的尊神。如天帝演变为玉皇大帝,天、地、水三神演为三官等。

先民崇拜神灵,是为了祈福免祸,但不是人人都能与神打交道,就有巫祝这种职业出现。他们掌管神与人之间的交通,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求福消灾。
第二,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道教的神仙外在特征与常人没有区别,但可以长生不死,又逍遥自在,神通广大。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早在战国时期,各种典籍中就有各种神仙幻境出现。有神仙幻境,就有追求者。那么,如何实现个体永生,就有了“不死”的方术的出现。神仙传说与方术是道教丹鼎派的直接来源,与道教的诞生有最密切的关系。
第三,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老庄与秦汉道家都是学术派别,不是宗教,但道教把道家思想里的某些因素加以利用,以致神化。比如,把道家崇尚的“道”夸大,使之变成至上神的代名词,再比如道家极重养生,道教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形成长生的思想。

西汉的道家及黄老之学还是一种政治和学术思潮,但到东汉,道家的神学化倾向越来越强,黄老之学开始变成黄老崇拜。
第四,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大多数道教都不是作为儒学的对立面出现的,而是儒学的辅翼者,早期道教戒律都严格维护儒家礼教,比如《太平经》强调要忠君、敬长,《老子想尔注》也肯定忠孝仁义,等等。
战国的阴阳五行思想在秦汉之际传播很广泛,是道家内外丹学的重要理论根据。
第五,古代医学。道教注重养生健身之道,注意吸收古代医药学与养生学的思想,比如道教的房中术就是来自古代医学中的养生学。
那么,在这样的信仰基础下,道教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呢?
一、东汉末年原始教团的出现。
太平道由张角在东汉桓帝时创立的,因奉《太平经》为经典而得名。张角自称“大贤良师”,用“符水”为人治病,当时瘟疫流行,求张角治病的人很多,所以太平道传播很快,十多年的时间,教徒就有几十万。张角建成军教合一的组织,利用汉末农民不满政府的心理,发动黄巾起义,虽然最后被剿灭,但对汉朝的打击非常沉重。

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创立者据说是张陵(后人又称张道陵),跟太平道产生时间差不多。五斗米道以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主要经典,因为入道者要交出五斗米而得名。他们用静室思过和忏悔文的方式,帮信众除灾治病,吸引了很多信众。五斗米道将势力可以到达的地区分为“二十四治”,作为组织机构,又将信徒分为四级,管理者称祭酒。

五斗米道在汉中以独立王国的形式存在二十多年,到张陵的孙子张鲁掌教时,被曹操所灭。曹操对太平道剿抚并用,把张鲁等教团骨干转移到北方,封侯授职,但隔断其与信徒之间的联系。
二、魏晋时期五斗米道(天师道)正规化改革。
被曹操优待的天师道骨干开始在政府上层传道。西晋灭亡后,中原大乱,晋王室南迁,大批信徒也跟着南迁。从此,天师道扩展道江南,留在北方的信徒也开始在北方政权中寻求发展。
这时候道教开始分化,在社会底层,教众仍以原来的治和祭酒管理的方式组织在一起,但非常松散和混乱,民间道教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缺乏有序的组织。
但在社会上层,道教开始走进高门贵胄之家,大批高级士族加入道教。琅琊王氏、高平郗氏、丹阳葛氏等,都是著名的天师道家族。这些高门士族会把自己的思想引进道教,致使道教组织和思想都有一些变化,新的经书和流派开始出现。

比如葛洪总结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著成《抱朴子内篇》,以金丹之道为中心,汇集多种修炼方术,构建一套长生不老和成仙的理论体系;再比如上清和灵宝派,他们或者注重个人精、气、神的修炼,或者吸收儒家伦理道德,一方面迎合高门贵族的需要,一方面抨击民间道教徒的信仰内容。
为了更好地在统治者支持下发展道教,很多道士开始进行改革。
北方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支持下,对天师道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反对农民起义者对道教的利用,在“以礼度为首”原则的指导下,强调修身和对国家的忠诚。这样的道教北魏皇帝自然支持,因此大获发展,一度成为国教。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被称为北天师道。

陆修静搜罗所有教派的经书,辨别真伪,去粗取精,编成《三洞道经目录》,这是道教史上第一部道经目录,创立了编纂道教经典的体例和原则,一直为后世沿用;他还吸收佛教的修持仪式和儒家礼法,制作斋醮仪式的规范;他又改革道教组织制度,比如建立类似编户齐民的户籍簿,以便于统计教徒人数,并对他们进行管理,还有健全祭酒升迁制度、不同级别的服饰制度,等等。

最后是陶弘景对道教的改革和充实。
陶弘景对道教的贡献主要是,一,撰写《真灵位业图》,仿照人间的等级制度构造道教的神仙谱系;发展了以丹药为中心的道教修炼理论;长期在茅山传授上清派经书,使茅山成了上清派的活动中心。

通过以上几人的改革和充实,道教逐渐充实起来,教理、仪式规范都更加完备,从而脱离了早期比较原始的状态,也从民间宗教转化为为上层服务的宗教。
三、隋唐时期被统治者重视的道教。
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时,曾利用道士打造舆论。他即位以后,也对道士给予重用,但整体上讲,隋朝实行的是佛道并用政策。
但唐朝就非常不一样了。因为统治者姓李,需要提高李姓血统的地位,所以他们跟道教徒一起,编造李唐统治者是老子后代的故事,各种神化、抬高老子。李唐皇室遵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规定《老子》为科举考试内容,提高道教和道教徒的地位,编撰《道藏》,设置专门的机构对道教进行管理,给予各种优待。

唐朝对道教的推崇在太宗和玄宗朝达到顶峰,在玄宗室时,道教可算作唐朝国教了。道教也把祈愿王室长命和国家安泰作为道观活动的重点,形成了制度。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藩镇割据加重,各地独立性增强,道教为逃避中原动乱而四散,进入边陲地方政权,开始跟各地不同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又重新开启了庶民时代。
五、宋代开始出现新道教。
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以后武人专权的弊端,开始重视文化。在道教方面,也在中央设置专门管理道教的机构和官员,重新整编分散在各地的道教教团,把“昊天玉帝上皇”当成国家的最高守护神,在全国各地建道观,使之纳入国家祭祀制度,按照政府官僚等级给道士授予官职,道教天师屡蒙皇帝召见,给予极高的礼遇。宋朝历代皇帝都对道教的发展极为关心,尤其是宋真宗和宋徽宗。
宋朝有很多新教派出现,比如太一道、真大道教、神霄派等等。但最受关注的是全真道。全真道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算作道教,创办者王重阳开始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但后来为了适应金、元统治者的需要,在教义和宗教仪式上向道教靠拢。

受到元朝重视后,全真教扩大到整个华北地区,但后来在佛理辩论中失败,扩张的势头被遏止。但全真教一直存在,后来传到江南,民国时期还存在着。
六、明清衰败时期。
明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受到限制。首先,因为“天师”称号侵犯了天子的权威,以致被强迫废止,改称真人;其次,明朝为解决财政问题,出售道士资格,使道士的素质变低;政府跟道士的关系也不像唐宋亲密,所以终明一朝,除了编纂《道藏》外,整体上道教的发展乏善可陈。
清朝统治者是满族人,对汉文化有一定的警惕心理,对道教更加冷淡,以致终止了天师进宫拜谒的惯例。有清一代,各种道教团体都开始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