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键上的千军万马丨肖邦《A大调第三号波罗乃兹“军队“》
阅读Tips:闭上双眼,感受琴键敲击出的浩大气势!

作者|柴丹书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肖邦

A大调第三号波罗乃兹“军队”.mp3
00:0004:34

玛祖卡是波兰的一种民间舞蹈;与此相对,以宫廷为中心、具有仪式性、风格华丽的民族舞曲就是波罗乃兹波罗乃兹的英语是Polonaise,来源于法语,原意为“波兰的”,与波罗乃兹民族风格舞曲的特性相符合。肖邦借此种曲式把满腔爱国的热情投注在钢琴音乐中,诞生了新的波罗乃兹舞曲。

曲目:《玛祖卡三首》,演奏者:王羽佳

肖邦,浪漫主义时期的波兰作曲家,以其钢琴作品最为著名。肖邦的父亲是法国人,是位教师;母亲是波兰贵族。肖邦的出生地是华沙附近的热亚佐瓦沃拉。因为出身贵族,肖邦自然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带高贵气质。

在十八岁时,肖邦沉迷于柏辽兹的作品,也深深受到了后者的影响,从而对音乐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肖邦也有机会在华沙聆听了帕格尼尼出神入化的演奏,于是心中有了走出华沙,四处游历的念头。二十岁那年,肖邦挥别波兰,生前再也没有回国。

1831年,二十一岁的肖邦定居欧洲文化中心——花都巴黎。此时的巴黎正值浪漫主义当道,沙龙艺术如雨后春笋一般繁茂。各种先锋思潮相互碰撞,肖邦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侧目。起初,他无法打入巴黎的上流社会;但他万人迷般的气质外加卓越的琴技,很快成了巴黎社交界的宠儿。

肖邦在音乐沙龙演奏

在巴黎,肖邦结识了门德尔松舒曼李斯特等人;又经由李斯特的介绍,认识了女作家乔治·。乔治·桑对肖邦影响颇深,1837年至1846年,二人的恋情维持了九年,还曾同居在一起。

肖邦与乔治·桑

1849年,肖邦在巴黎去世,年仅三十九岁。他的遗愿是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朋友在他的棺木上撒下波兰的泥土,这样,他虽然无法落叶归根,也可长伴故土而眠。

肖邦一生只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并没有获得相对高的评价;其他作品均是钢琴独奏作品,包括二十五首前奏曲、二十七首练习曲、 四首叙事曲、二十一首夜曲、 四首谐谑曲、二十首圆舞曲、 十五首波罗乃兹舞曲、 五十五首玛祖卡舞曲以及四首即兴曲。

肖邦如此这般执着于钢琴音乐,一方面是因他不喜欢使用管弦乐来描写标题音乐;另一方面他认为,只有钢琴才能表现出最纯粹的浪漫。

关于肖邦的音乐风格,我们在此处插引一关于苏东坡的典故: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

在大家看完这个典故之后都明白,很明显肖邦的音乐属于前者——“婉约派”,他倾向于在即兴乐段表露微妙的感情,曲目篇幅多半短小,少有“大部头”作品;肖邦作品的另一个特征是,他的玛祖卡与波罗乃兹并非单纯的波兰舞曲,而是借曲式之名将自己的思想与热情发挥到最高潮。

但“婉约派”也会偶有豪情万丈的创作,比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亦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肖邦也有气势豪迈的作品。他的波罗乃兹舞曲不仅是舞曲,还附有波兰语的诗作。《A大调第三号波罗乃兹舞曲》作于1831年,正值作者的创作盛期,因具有象征祖国骑士精神的宏伟雄壮之感,故名为“军队”。

曲目:《A大调第三号波罗乃兹舞曲(军队)》,演奏者:Tzvi Erez

《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军队”》是典型的再现式复三部曲式。前方大量专业名词掉落,不必担心,因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懂。

首部是带有再现的单三段曲式。

和声方面,乐句行进至第5小节的和弦升了三度,使其具有小调色彩,也增加了进行性和流畅性。第8小节和声方面的转变成为A乐段的终止。此时乐段重复增加主题的气势,获得了进行入下一乐段的力量。

B乐段开始有了新的发展。节奏上比前一段更加紧凑,在短暂八小节转调之后乐曲又回到了开始的调式A大调上,乐曲又完全再现了A乐段,强调了主题使其更加鲜明突出。

中部分为两个乐段,分别为C乐段和D乐段。自36小节开始到38小节乐曲转到降B大调,节奏型和乐曲情绪不变。紧接着乐曲又重复24到39小节的两个乐句,突出了中部的新主题。

在连续的颤音级进下行动荡中,结束了这段短暂的新主题,就像是战士们终于战胜了那颗挣扎动摇的心,决心一直勇往直前地战斗下去,在号角齐鸣的战场上勇敢向前挺进。

此曲是肖邦中期所作的波罗乃兹,其音乐方面的意义远远超越舞曲范畴,也摈弃了他早期波罗乃兹那种华丽色彩和辉煌技巧的展示。在此曲中,肖邦挖掘出这一体裁所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威武雄壮,并赋予其悲壮的爱国热情。

李斯特曾经说过:“肖邦的波罗乃兹那强有力的节奏,可以使最懒散和麻木不仁的人都被震动起来。”

毫无疑问,《A大调第三号波罗乃兹舞曲“军队”》是肖邦所写的最华丽、最灿烂的波兰舞曲之一,后人这样评价:《A大调第三号波罗乃兹舞曲“军队”》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乐曲正如标题“军队”所展示的那样,无比辉煌、壮丽,波兰风格的气质显得无比高贵,同时又多少具有一些戏剧性——每一个音、节奏都闪烁着生命力的光辉。无论是技巧还是音乐旋律,都达到了辉煌的极致。

阅读数 1.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