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Tips:在酒吧也可以听的“美国式”交响乐,大家感受一下。
作者|柴丹书
“我认为爵士是美国的民间音乐,虽然不是唯一,但却是非常有影响的一种音乐流派。它可能比任何一种民间音乐的形式都更加深刻地倾注在美国人民的血液和情感之中。”
——格什温
20世纪初,美国虽然已经在经济实力上成为世界第一位,但是历史文化方面的表现依旧乏善可陈。自从美国宣布独立以来,美国的人口构成一直都是以英国移民为主,再加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各个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熔炉”。
在音乐风格演变上,美国音乐界受到欧洲主流音乐风格的影响,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全美都非常期待一首能拥有自己风格的交响乐或协奏曲作品。
《蓝色狂想曲》十分应景地填补了这个空白,给美国人带来了莫大的惊喜。乔治·格什温也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国民族音乐的奠基人。

乔治·格什温自幼就是音乐天才,他虽然身为白人,但喜欢混迹于纽约的布鲁克林黑人区,学习黑人音乐,12岁时就有过耳不忘的能力,任何曲子只听过一遍,就能在钢琴上完整地弹奏出来。
15岁时,他还没毕业就选择从学校辍学,在纽约找到了一份与音乐相关的工作——在一家音乐出版公司做推销曲谱的销售人员。
18岁时,年纪轻轻的格什温就成功进入了美国百老汇,开始为音乐剧排练做钢琴伴奏。这些宝贵的经历和积累使格什温的音乐创作经验日渐丰富。
20岁时,格什温已经进入了自身音乐创作生涯的崭新阶段,他的作品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
后来,爵士音乐家保罗·怀特曼筹划了一场带有“现代音乐实验”性质的音乐会,于是特别邀请乔治·格什温创作一部具有“美国风格”的协奏曲。

机会来了!格什温决心要借此良机,把爵士音乐上升到殿堂级的音乐水准,使长期被欧洲人藐视的美国爵士乐也能够走进大雅之堂。
但怀特曼给格什温的时间实在太短了,格什温心里并不十分有底,也不能承诺自己能够按时提交完成的总谱。
而且当时的一家媒体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得知了此事,不经过格什温的同意便在报纸上大肆进行宣传,这也使格什温瞬间“压力山大”。

巨大的压力让格什温陷入创作瓶颈,这个时候,他接到波士顿一家剧团的演出邀请,便暂时启程赶往波士顿。
在旅途中的火车上,格什温听到火车车轮和铁轨叮叮当当的撞击声,声音看似杂乱无章,但是格什温却在其中找到了音乐的火花,他的思绪瞬间回到了青少年时期学习黑人音乐的美好时光。这让格什温灵感如泉涌一般,不过多久,大致的旋律便在脑中成型,他便将其记录下来。
“我正在火车上,它钢铁般的节奏,它的格格响声……我突然听到了,甚至在纸上看到——《狂想曲》从头到尾的完整结构,”他后来回忆道。

“在我听来,它是美国的音乐万花筒是关于我们的大熔炉,我们无可比拟的民族活力,我们的蓝调,我们大都会的疯狂。当我到达波士顿时,我已有了明确的创作计划……”格什温仅用了三个星期就完成了《蓝色狂想曲》的双钢琴版,它由菲尔德·格罗菲(Ferde Grofe)为惠特曼的乐队配器。
乐曲是完成了,但给音乐取名再次让格什温伤透了脑筋。直到离首演没几天时,他才决定将其命名为《蓝色狂想曲》。因为“蓝色”这个单词同作品中采用的音乐体裁——黑人灵歌是一个词——Blues。
果不其然,此曲一经推出便引发巨大轰动。1924年2月12日,保罗·怀特曼在纽约伊俄里安音乐厅举办了音乐会。《蓝色狂想曲》在此首演,并由格什温亲自担任钢琴独奏。

许多伟大的音乐家都慕名到场——小提琴家海菲茨和克莱斯勒,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指挥家史托考夫斯基、孟根堡等,全都是这场音乐会的座上客,阵容可以说是十分豪华了。
音乐会上演的其他作品并未得到好评,但新颖的《蓝色狂想曲》以其优美易记的旋律、独特的美国风格以及格什温辉煌的钢琴演奏而令听众激动万分,这首作品极为成功!
指挥家瓦尔特·达姆罗什( Walter Damrosch)同样为这部作品着迷,他趁热打铁,委约格什温为纽约交响乐团创作一首钢琴协奏曲。
1925年,格什温与这支乐队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首演了他的《F调钢琴协奏曲》,之后又在其他六个城市演出,同年格什温成为首位在《时代》杂志封面上出现的生于美国的音乐家。

《蓝色狂想曲》在世界各地的巡演,在接下来的十年内为格什温带来了二十五万美元的收入。
《蓝色狂想曲》是一首由三个主要部分和尾声构成的单乐章作品。每个主要部分都包括至少一段扩展的钢琴独奏,它们变奏重复主要主题,并与李斯特式的炫技段落相结合。
独奏段落展现了格什温出色的钢琴演奏技巧和即兴才能。乐曲以一段著名的单簧管独奏开始,先是低音区颤音,然后是上行音阶,最后滑向一个高高的“嚎叫”音。

作为当时相当新颖的单簧管滑奏,是由惠特曼乐队中的单簧管手在排练时即兴奏出的,之后被格什温写入乐谱,这也成为了这部作品的标志之一。
蓝调风格的开头主题在单簧管滑音之后出现有着格什温作品中典型的切分节奏。
之后出现的是由圆号奏出的重复音主题,并反复多次。活泼的第二部分速度标记为“动态的”( con moto),以低音区的爵士风格新主题开始。
速度稍慢的第三部分以一个先由小提琴呈示的抒情的浪漫旋律开始。这段优美易记的旋律与圆号演奏的对旋律相结合。快速的尾声由浪漫旋律的快速变奏引出。
《蓝色狂想曲》的标题反映了作品的自由精神、狂想曲风的曲式和蓝调的音乐风格。蓝调“Blues”是爵士乐的重要基础之一,蓝调一词可以指一种声乐和器乐作品,也可以指一种表演风格。蓝调起源于非裔美国人的民间音乐,如劳动歌曲、灵歌和黑人奴隶的劳动号子。
不过,《蓝色狂想曲》并非真正的爵士乐,但它使用了爵士风格的节奏和旋律,它的配器也令人想起独特的爵士音响:单簧管滑奏、铜管乐器使用“哇哇”弱音器。

《蓝色狂想曲》以其优美易记的旋律、独特的美国风格以及格什温辉煌的钢琴演奏而令听众激动万分。它最常上演的版本是由菲尔德·格罗菲为钢琴和交响乐队配器的版本。
就这样,《蓝色狂想曲》这部带有强烈的“美国精神”的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时至今天,成为美国管弦乐和爵士乐大家族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