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Tips: 让哲学的光芒照进音乐。
作者|柴丹书
“当你进入你的主体中时,几千种的可能性也就因此开放了。你开始沐浴在全新的经验之中,你甚至做梦也无法想象到那些经验。狂喜、欢乐、和平,那是一种活的宁静,那是一种有音乐在其中的宁静,它是一种无声的音乐,它往所有方向流动、不针对任何人的喜爱。”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在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有这样的开场片段:
一群人猿正在广袤无际的非洲沙漠中觅食,当他们从睡梦中醒来,发现一块巨大的黑色石板平地而起,他们欢呼雀跃起来,在巨石的指引下,他们学会将骨头当作工具和武器,开始猎食动物。着他们的首领将骨头抛向空中,画面切换至数百万年后的未来。
这段场景的配乐就是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创作于1896年,
创意来源于哲学家尼采的同名著作,
描写了一名无神论者从唯心走向唯物的过程。
全曲共分9段;第一段“日出”的标题是作者理查·施特劳斯自己加上的——虽然只有短短的1分30秒的音乐,却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情景刻画得极为深刻,由于这段音乐强大的气势和艺术表现力,常常被喜爱音响的朋友作为试机用的片段。
其余8段的名称均来自尼采的原著,它们分别是“来世之人”、“渴望”、“欢乐与激情”、“挽歌”、“学术”、“康复”、“舞曲”和“梦游者之歌”。
1892年,施特劳斯在埃及旅行时读到尼采的作品。他在阅读的同时感觉到,这位哲学家“对基督教的抨击,格外震撼心弦,读了他的书后,证实了我少年时对宗教产生的反感是对的。信徒只要忏悔,就可以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尼采的散文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于1885年完成的。尼采采用了公元前约六百年的神秘波斯人查拉图斯特拉,他也是自己哲学观点的代言人。
这位预言家离群索居,过着穴居生活,他时不时回来,把隐居时苦思冥想的心得传授给信徒。
他对人类世界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人类应该由超人来统治”;“人是可以征服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不是目标,而是到达目标的桥……超人应是大地的化身。”正是尼采富于浪漫色彩的表述吸引了作曲家。

1946年他在书信中写道,他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获得了“美学的享受”。
于1950年该作品在柏林首演时,他曾明确表示:
“我不打算写富有哲理的音乐……我只想用音乐来表现人类经由宗教以及科学的各个发展阶段,由原始人逐渐进化,直到产生尼采的超人思想的过程。我也希望用整首交响诗表达我对尼采的思想的敬意。”
这部作品无疑是十分杰出的,施特劳斯敏锐的创作力,组织结构的简洁性以及和声色彩的独特性,使这首作品充满了力量和美,而施特劳斯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法兰克福对曲目进行最后一次排练后,他写信给妻子说:
“在我全部最重要的作品中,它是最光彩夺目的,形式最完美、内容最丰富、音色最独特…… 高潮迭起,妙不可言!总谱无懈可击……”这听起来有自鸣得意的嫌疑,但这或许只是职业指挥家激动的反应,而不是作曲家的沾沾自喜。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浪漫主义音乐晚期的德国音乐家,他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剧和交响乐指挥之一,担任过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等音乐团体的指挥和音乐指导,是近代德国杰出的作曲家及指挥家。
他于1864年生于慕尼黑,其父是宫廷乐队的圆号手,他最初严格地学习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但后来开始赞赏柏辽兹等人,从而完全转向标题音乐。
从他的作品目录中就可看出,除了他在年轻时写作的交响乐和室内乐等无标题音乐之外,大部都是作为标题音乐的交响诗和歌剧作品及其它声乐曲。
1900年他以前创作了大量交响诗。他的交响诗从内容上看分为哲理性交响诗和叙事性交响诗两类,前者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死与净化》最为有名,后者以《唐·璜》和《唐吉诃德》最为有名。1900年之后,理查德·斯特劳斯开始专注于歌剧的创作,《莎乐美》、《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相继出世。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作品正是以充满着理性的音乐思维著称,1894年2月,他在魏玛萌发了创作构想。1895年7月9日的一则日记表明他在构思作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他写道:“我已经开始构思一首新的音诗:默想,灵性的感受,认识,礼拜仪式,怀疑,与失望。”
或许对于当今的专业管弦乐团和指挥家来说,这部作品的演奏已经难不倒他们了;听众在聆听这部作品时,脑中也不会出现尼采与施特劳斯,大家只能真切地听到音色丰富、激动人心、有创新精神的音乐,曲调诙谐、有力而感人至深,旋律很极富生命力。
但是这一刻,我们听到的或许不是查特图斯特拉的谆谆教导,而是施特劳斯内心深处对人类世界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