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Tips:是背井离乡的黯然还是对新大陆的向往?
作者|柴丹书
“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清清风凉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在它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我愿意回故乡,再寻旧生活。众亲友聚一堂,共享从前乐。”
——李抱枕
交响曲中的交响曲,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一直以来都有个话题——它的乐思来自捷克还是美国本土?

德沃夏克在这部交响曲首演后,接受采访时,解释了灵感来源问题:
“我事实上没有用过任何美国本土的旋律,这些音乐是我的原创,它带有某些印第安音乐的特点,并且采用它们作为主题,运用现代的节奏、对位和配器色彩全力塑造。”
同时,作曲家本人对于美国给自己的影响也如是表达:“如果我没有见到宽阔开放的美国景色,我不会写下这些在美国的作品!”
而如果你看过一部古老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可能会进一步地得出一个结论,德沃夏克的这部作品来自全世界,属于全世界!
在这部反映80年代出国热的电视剧里,姜文饰演的乐团大提琴手王启明和妻子移民美国,经过无数刷盘子、打短工、刷新人生观的经历,他们离婚并各自拥有了新的事业和家庭。可是王启明仍很怀念那个把纽约当北京的,从没低过头的王启明。
还记得这一幕吗:
王启明自费雇佣乐团,与他们合作了德沃夏克的这部交响曲,但剧中只播出了第四乐章,这看似圆了辛酸苦辣、出乎意料的美国梦,但他知道,这不是他想要的,这梦是用钱买来的。
这部戏也成就了刘欢,有人说《千万次地问》就是他反复听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得到灵感后创作出来的。
说回这首《德九》,想想看,要不是从首演红到现在,能被用在这部剧里吗?
这部作品于1893年12月15日在卡内基音乐厅作公开预演,次日正式首演,两场均由安东·赛德指挥,在这场演出中,作曲家得到了他生平最热烈的喝彩,12月20日德沃夏克给西姆罗克的信上写道:
“交响曲获得无比的成功,报纸评为是其他作曲家前所未有的成就。我坐在一个包厢里,大厅里坐满了纽约最内行的听众。人们热烈鼓掌,我像一个国王从包厢中答礼,像马斯卡尼(著名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在维也纳时一样(别嘲笑我!)。你知道,要是我能避开那种喝彩声会有多高兴!但是别无他途,我只有腼腆地露面致意。”
享受着演出成功带来的喜悦,德沃夏克也在朋友的建议下决定不回欧洲度假。他们一家人在斯匹尔维尔度过夏天,这是爱荷华州西北部一个波希米亚人定居的村落。德沃夏克妻子的长姐德瑞季亚·科特卡从布拉格带着其他四个小孩,在5月31日抵达纽约。6月3日,星期六,德沃夏克“旅行团”启程上路。

可见,这首通俗优美、个性鲜明的交响曲给作曲家带来了多么巨大的荣耀。
首演成功后,各大乐团纷纷演绎这部“德九”,著名版本不胜枚举,比如塔里希、安切尔、诺依曼、库贝利克等捷克裔大师,以及霍伦斯坦、弗里乔伊、莱纳、伯恩斯坦、萨瓦利什、卡拉扬、多南依等非捷克裔大师。
克尔特兹的维也纳爱乐版胜在哪里呢?优美程度上不如卡拉扬,情感深度上不如伯恩斯坦,演奏技巧上不如弗里乔伊……此时克尔特兹刚32岁,青春洋溢,他的“德九”像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仿佛在新世界打着口哨,野劲十足,跃跃欲试的牛仔。
5年后,克尔特兹又与伦敦交响在伦敦金斯威大厅录制了“德九”,此时的他像个中年人,老成持重,规规矩矩,录音师是威尔金森。
虽然两次录音都不错,但前者的音源更受推崇,不断被再版。乐评人Phil Gold说得好,克尔特兹之于德沃夏克“第九”犹如穆拉文斯基之于柴科夫斯基后三首交响曲。
维也纳爱乐版“德九”制作人Ray Minshull和录音师James Brown是克尔特兹长期的合作伙伴,录音地点维也纳索菲亚大厅以前是澡堂子,19世纪上半叶变成小约翰·施特劳斯指挥乐队伴舞的一流舞厅,1956年到1980年代被Decca唱片作为主要录音场地,传奇的索尔蒂版《指环》亦在此完成。
Decca在索菲亚大厅录音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弦乐厚实(尤其低音声部),木管丝滑,铜管和打击乐辉煌,即使现在也没有显得过时。这版“德九”第四乐章,充分反映了这些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