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你不懂乐理也没有关系,这里不会有生涩的专业术语把你继续看这篇文章的兴趣打消掉。
“《春节序曲》所选用的音乐材料,与我在生活中所深刻感受的事物、生活风貌、情怀以及群众的音乐生活,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这一点很重要,也就是我所认为的:作曲家要生活在其中。”
——李焕之
每到过年,每个中国人都会听到一首熟悉的《春节序曲》,这喜庆欢快的旋律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新年的一个音乐文化符号。
可为什么它会受到中国人民这么多的喜爱呢?除了乐曲旋律本身质朴、悦耳外,这部作品还极巧妙地表现了喜庆、热烈、欢乐、团圆等色彩,十分符合我们民族的同胞们在重大节日“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偏好。
而更需要我们注意到的是,《春节序曲》的作曲家李焕之先生与陕北秧歌结下的不解之缘,也是这首乐曲具有如此浓厚生命力的原因:

“秧歌”是我国北方一种传统的歌舞形式,跳舞的人通常扮成各种人物,手里拿着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欢快起舞,无论何时,它都能high翻全场。
可是李焕之这位原籍福建、生于香港、又求学于上海的作曲家为什么会熟悉这样一种北方民间音乐呢?因为李焕之虽在上海接受了正统的音乐教育,师从中国现代音乐史的宗师萧友梅先生。但他始终心系祖国,有着为民族音乐做出贡献的伟大理想,在1938年8月,便来到了当时的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跟随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并留校任教。

1945年,他在延安参加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同时期还编写了《胜利进行曲》,合唱编曲《东方红》、《生产忙》、《八月桂花遍地开》、《茶山谣》,琴歌合唱套曲《苏武》、《胡笳吟》,群众歌曲《社会主义好》,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第一交响曲《天风海涛》等。
他以朴实的语言、优美的旋律和直抒胸臆的手法,高度颂扬了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人民新中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李焕之又投入到了《春节组曲》的创作中。1955-1956年期间,他将在延安时期的生活体验融进以陕北民间秧歌音调和节奏的素材中,用明快的旋律生动地表现了当年革命根据地人们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载歌载舞的场面。
这一幅色彩绚丽的风俗画,蕴藏着鲜明的中国风格,充满了香甜的泥土气息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这首《春节序曲》:
引子
由一个上行的旋律主题和另一个下行的旋律主题在力度和节奏上起伏呼应,给人一种热情且坚定有力的开场感,展现了热闹、喜气、全国欢腾的景象。
第一部分
正曲用两个声部来回呼应,是中国人喜欢“好事成双”的文化认同感表现。几段呼应之后,音乐汇成同一股音从高到低,倾泄而下,好似五湖四海的儿女在这样一个传统佳节里回到了生命最初成长的家里,其乐融融,喜气洋洋,使一股十足的年味涌上人的心头。
有趣的是,按照常理,第一个高潮乐段结束后,本可以进入平静舒缓的乐段。但作曲家李焕之老师却选择让乐曲进入一个更为快速热烈的段落,高潮迭起。这一段乐曲管弦齐用,大量使用演奏起来很短促的音符,演奏出了我们熟悉的那个春节印象。
不难发现,为了使得气氛更加热情、热烈,乐曲中甚至还大量使用了铜管乐器。
接下来是主旋律的再现,却丝毫没有给人重复的感觉,这是李焕之老师的高明之处,聪明的作曲家很清楚自己的作品,会给人怎样的情感触发,用适时地反复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使听众加深对主旋律的印象。
第二部分
乐曲调性发生改变,开始由热情洋溢转变为较缓慢的抒情,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相互亲切问候及祝福,也抒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对更美好的明天的憧憬。
从管乐器独特的抒情旋律起,我们眼前仿佛会浮现自己和父母、兄弟姐妹倾诉着自己这一年来遇到的种种挫折和不快,既有倾诉时淡淡的忧伤,也有被至亲理解的感动和深情。
管乐器演奏结束,换上大提琴,这种极擅长抒发深沉厚实感情的乐器。这个时候的音乐仿佛是父亲母亲在与我们谈心,一点点化解我们过去一年心中的不快,而到了全乐队的齐奏,更是一家人的温馨。
而单件乐器到整个乐队的过渡,更是孩子与父母、小家与大家的映射,这种美与爱从小我升华到大我,就是一段美妙的生命历程。

第三部分
乐曲的末乐章,作曲家采用了一些由弱到强,由低到高的旋律走向与强弱变化,毫不拖沓地将整个情绪氛围调动起来,最后坚定地回到主题,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春节的喜庆色彩中。
不管过去的一年多么辛苦,总会苦尽甘难!
作为春晚的主题音乐,《春节序曲》已经伴我们走过了无数个温暖岁月,但它带给我们的感动远不止这些:它凭借着超高人气,在1993年入选了“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2007年,更是搭乘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进入太空。属于我们国人的年味音乐,《春节序曲》与我们同乐,与世界同乐,与宇宙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