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Tips:用一首作品告诉你,交响乐团里面的乐器都是什么音色。
作者|柴丹书
“在音乐史上有三位作曲家功不可没:一是圣-桑写了《动物狂欢节》,二是普罗科菲耶夫写了《彼得与狼》,三是布里顿受英国教育部的委托,为介绍管弦乐队而给青少年写的管弦乐‘指南’。”
——小提琴家彼得·谢菲尔德
你看过美国天才导演韦斯·安德森执导的电影《月升王国》吗?影片结尾处播放演职人员卡司的时候,电影主题配乐响起,伴着男主人公的讲解,乐曲中每一件乐器的陆续登场。如此巧思,不愧是细节控大导演韦斯·安德森之创意,结尾都有彩蛋:
这么别出心裁的音乐表达方式,不禁让人联想到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于1946年创作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它是这种音乐形态的开山鼻祖。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是二战胜利后,布里顿应英国教育部的要求谱写的一部作品,用于教育短片《管弦乐队的乐器》(1946年)的配乐。旨在为青少年普及管弦乐队中各个乐器的音色特征和音响关系。1946年10月15日,该作品在英国利物浦举行首演。

作品的主题借鉴了英国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亨利·珀塞尔为戏剧《摩尔人的复仇》的第二乐章“回旋曲”,因此这部作品又名《珀塞尔主题变奏与赋格》。
它由主题加十三个变奏,以及一首赋格曲组成。音乐开始,由整个乐队奏出珀塞尔主题,然后分别由管弦乐队中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弦乐器组和打击乐器组再次重复主题。接下去,就是每个乐器陆续登场展开的生动变奏。最后的赋格曲,则完美诠释了管弦乐队各声部交织在一起的奇妙音响效果。

与我们开篇听到的《月升王国》片尾曲一样,这部作品也有一位讲解员在每段音乐的开头加入旁白,为听众介绍乐器的特点。给予听众丰富的音响色彩感受,起到了古典乐导赏的作用。
弦乐组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竖琴:
小提琴是管弦乐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提琴虽然没有小提琴那般明亮而柔美的音色,但它的存在大大提升了音响的层次感;而大提琴则永远如磐石一般加持着整个乐队的厚度;低音提琴虽然最为低沉,但是它的表情可以是自由的,像一个外表沧桑而内心活泼的老翁;
竖琴的音色非常治愈,如雨后彩虹一样令人身心愉悦,虽然在管弦乐队中经常是昙花一现,但它的魅力足以使人瞬间陶醉。
木管乐器种类繁多,其中长笛音色柔和优雅,犹如清风拂面;单簧管像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同时中低音区的音色又不失幽默感;双簧管是作曲家们的宠儿,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就有许多作曲家为它谱曲;大管又名“巴松”,是木管乐器里的“大提琴”,除了在交响乐队中不可缺少,它还经常出现在爵士乐中。
铜管乐器是交响乐队中力量的担当,有圆号这位“温柔的胖子”,曲风可咸可甜;有小号拉风、炫酷;还有长号和大号偶尔制造的戏剧性。试问还有什么是音乐中没有的吗!
管弦乐队里用的打击乐器有定音鼓,大、小军鼓,铃鼓,三角铁,排钟,钹,响板,刮板,锣等等。这里面除了木琴以外,其它打击乐器大多无固定音高。作曲家为了不使大家在听这一段时感到单调,除了使用木琴、大、小钟琴演奏旋律外,还安排了其它乐器作为旋律的背景。
出于加强印象、掀起乐曲的高潮的想法,作曲家在逐个介绍各种乐器之后,又把它们集中在一起,用赋格曲形式作了复述。这一段的安排是十分巧妙的。除了各种乐器挨个儿再现一次之外,铜管乐器又演奏了一次珀塞尔的主题,也达到了突出主题的目的。
布里顿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在音乐中开出一条时空隧道,“以古论今”,将巴洛克音乐的创作技法,融入20世纪的作品中。在具备教育意义的同时,又不失趣味性,简直是无与伦比的天才之作!
布里顿也是难得的既为音乐厅创作、也为电视台创作的作曲家。他曾为很多电视节目、影片、新闻片、纪录片创作背景音乐,也曾专门为电视台创作歌剧,还为青少年创作过许多有趣的音乐作品。
此外,他经常使用生活用品作为乐器,例如一组系在绳子上的杯子等,真正做到了把阳春白雪的古典音乐传递给千家万户。

该曲自首演后的几十年来,一直受到音乐爱好者狂热追捧。它的录音和唱片流传于世界各地,对普及管弦乐知识起到了巨大作用。无疑是青少年走进管弦乐世界的黄金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