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Tips:为你唱出希腊神话故事。
作者|柴丹书
“他不属于佩里和卡契尼,其中存在着一个威尼斯艺术家和一个佛罗伦萨艺术家之间的整个距离;他属于利迪安和卡普里那一类富于色彩的作曲家”。
——罗曼·罗兰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关于天才音乐家奥菲欧的故事:
这位半人半神的英雄,其父是太阳神兼音乐之神阿波罗。他同父亲一样,对音乐有着神奇的感悟力,也非常擅长弹琴唱歌,唱着唱着就能让树木当场落泪。
后来,奥菲欧爱上一位名叫尤丽迪茜的小仙女,他苦苦追求,两人终于在一起。可婚后不久,尤丽迪茜竟然意外被毒蛇咬死。奥菲欧悲痛欲绝,决定去地狱寻找妻子。
一路歌唱的奥菲欧,用歌声打动了地狱之王。王对他说:“你可以把尤丽迪茜带回生界,但有一个条件:离开地狱时让她跟在你身后,而你绝对不可以回头看,否则她会灰飞烟灭。”
你猜他回头没有?
爱终究是人性的弱点,就算是神也在劫难逃。在返回的途中,尤丽迪茜不小心被石头绊倒,叫出声来,爱妻心切的奥菲欧忍不住回头... 悲剧再次发生,奥菲欧看着消失的妻子,伤心欲绝,他悔恨自己没有遵循地狱之王的话,经历了第二次失去妻子的痛苦。
这难道就是我们常说的,命运早就写好了剧本,终其一生也不过是验证和不断注解的过程?
不过最后的结局还不算太坏。阿波罗可怜奥菲欧,把他带上了天堂,他终于可以在太阳和星辰间永远凝视尤丽迪茜的美丽光芒。

1607年,意大利作曲家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根据这一希腊神话故事创作了西方音乐史上第一部歌剧《奥菲欧》,这个作品正式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歌剧体裁。他在音乐作品中特别强调要体现人的三大情感——愤怒、节制和谦卑,这都推动了歌剧中戏剧性要素的发展。
在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之前其实还有一部歌剧《达芙妮》(Dafne),由作曲家雅各布·佩里(Jacopo Corsi)完成,人们认为这部作品成功使古希腊戏剧得以复兴。遗憾的是,由于时间久远,《达芙妮》的乐谱没能完整保留下来,所以学术界一般还是认为《奥菲欧》为第一部歌剧作品。
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歌剧的诞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16世纪末,一个威尼斯文化名流组成的团体——“卡梅拉塔同好社”(《达芙妮》的创作者就是其中一员),他们意图复兴古希腊戏剧,歌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歌剧在未正式形成之前,更接近现在歌剧中的宣叙调(recitativo),其中含有大量的念白和对话,但同好社成员极具“前瞻性”,他们认为歌剧可以全部用歌曲来交代剧情。从此歌剧便按此规范进行创作,流传下去。
现代歌剧的诞生是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成果
甚至可以说,巴洛克音乐就是伴随歌剧诞生而开始的

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在人物情感方面的张力处理极强。他在这样的故事题材中倾注了如此多的感情,这或许和他自身的遭遇有关:
蒙特威尔第曾在曼托瓦(古称曼图亚)宫廷任职二十一年,起初作为歌手和中提琴手,后来当上了乐长。他被公认为曼图亚最优秀的作曲家,但并未获得本应有得到的报酬和尊敬。他曾写道,“我从未受过比请求得到更多报酬更大的屈辱”。
1600年,他当上了曼托瓦宫廷乐长,本以为之后的人生可以一帆风顺,结果七年后,也就是创作《奥菲欧》的那年,他的妻子突然去世。这仿佛是一种命运的暗示,和奥菲欧一样,蒙特威尔第也遭受了丧妻之苦。
1613年,蒙特威尔第的处境有所改善,他被任命为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乐长,这是当时意大利最重要的教会音乐职位。他为圣马可教堂工作了三十年,直到1643年逝世。
蒙特威尔第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进这部作品,让它如此地震撼人心。

《奥菲欧》的制作极尽奢华,参演的有明星歌手、合唱队、舞者和一支大约四十人的乐队,这个编制在同时期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贵族观众们的反应热烈,认为它是一次历史性的演出。

从音乐创作本身来看,这部包含序幕的五幕歌剧也极具开创性:
首先,作品中大量使用和声、管弦乐的表现手法,音乐具有丰沛之感。
其次,作曲家在其中运用了更多配器,来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巴洛克时期乐团的编制较小,但《奥菲欧》足足使用了36件乐器,被认为是古代乐器法的巅峰之作。
最后,通过独唱、重唱、二重唱以及舞蹈等形式的有机结合,基本确立了现代歌剧的结构。
现在,就来让我们分幕了解一下这部作品:
序幕
作为序曲的《触技曲》(托卡塔)将整部歌剧的主旨隐藏在其中。在序曲中,音乐女神每唱完一节,乐队都会重复一次。这种手法称为回复乐段,用来反复强调主旨。这是歌剧的一种固定结构。
第一幕:原野
欢快的气氛充满了这一幕,烘托出奥菲欧和小仙女尤里迪茜即将结婚的幸福与喜悦。这一幕中,合唱曲《来吧,婚姻之神,来吧》、为舞蹈所作的配曲《奔下高山,奔离清泉》、宣叙调《天堂的玫瑰,人间的生命》将愉快的氛围渲染到极致。
第二幕:原野
这一幕的开头是全剧最轻松的唱段《你可记得林荫深处》,此时的奥菲欧还沉浸在婚前的幸福回忆中。突然,女使者带来了噩耗——尤里迪茜在采花时被毒蛇咬死。此时,第一次出现了不押韵的唱词,表现出女使者的慌乱,再辅以音乐,放大了故事情节反转带来的戏剧冲击力。
接下来是奥菲欧抒发丧妻之痛的《为什么你死了我却还活着》。这一幕结尾呼应了序幕的回复乐段——奥菲欧已经决定去冥界救回妻子了。
第三幕:通往地狱的河畔
第三幕的开场是《冥界交响曲》。当然,这里所谓的“交响曲”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交响曲,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交响曲在当时尚未成形,故二者在乐器、演奏方式、演奏效果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和奥菲欧一起到冥界入口的是希望之神,但希望之神无法踏入冥界,只能提前离开。
奥菲欧走着走着,碰到了渡河人,用优美的歌声征服了渡河人。这首咏叹调就是《伟大的神灵啊》,是整部歌剧的标志性唱段。渡河人被夸到催眠,呼呼大睡,负责合唱部分的精灵们用《人的努力总不会是白费》赞美奥菲欧的勇敢。
第四幕:黄泉之国
奥菲欧终于见到地狱之王普鲁特奈和他的妻子。他又一次用歌声感动了冥界的统领,得到了把妻子带出地狱的唯一宝贵机会。不过,正像我们前文提到的那样,普鲁特奈也明确告诉奥菲欧,离开地狱时不得回头看妻子。奥菲欧欣喜若狂,精灵们合唱歌颂伟大爱情的胜利。
然而,团聚的幸福太过短暂。奥菲欧没能遵守规则,妻子在他回头的刹那间灰飞烟灭,欢聚的喜悦被不可逃避的死亡彻底冲散,奥菲欧陷入了绝望。
第五幕:原野
当回到两个人最初相识的地方,奥菲欧高唱一曲《如果你同情我的遭遇,谢谢你》之后,发誓再也不爱任何女人!
故事的大结局有两个版本。1607年原版的结局是奥菲欧被复仇女神杀死,在地狱中与妻子相会。1609年的版本则是奥菲欧的父亲阿波罗从天而降,他将奥菲欧带到天堂,不再承受人间情感的苦痛。可以说,前者算是bad ending,后者则是happy ending。下面是阿波罗鼓励奥菲欧的一段经典唱词:
“你仍然不明白这片大地上
没有永不完结的幸福吗?
我邀请你,如你希望永生,
跟随我到天堂。”
幕落
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弗兰德画家鲁本斯的画笔下,奥菲欧是勇敢的情圣;在浪漫主义“钢琴之王”李斯特的演绎中,奥菲欧是理想和光明的代表;古典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格鲁克也根据这一神话故事创作了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神话就像从奥林匹斯山顶洒下的阳光,穿过岁月的河流,折射出的永远是人间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