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巅峰之作丨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
阅读Tips:前方大量巴赫冷知识掉落,请做好准备!

“正如音乐史上多次出现的讽喻现象一样,在巴赫生前被遗忘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成为了巴洛克时期享有盛誉的协奏曲之一,这也是了解他的生平以及丰富音乐的极佳窗口。”

——彼得·古特曼,美国著名记者、乐评人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首 第一乐章.mp3
00:0004:59

尽管巴赫在西方音乐史中的地位已经无可撼动,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解风情”者认为巴赫的很多作品的艺术价值并没有那么高,实际上无足轻重,给人一种“德不配位”的感觉(此处成语使用不准确,大家请勿模仿)。或许这首曲目就可以充当“打脸”的完美媒介。

由于巴赫生前的经历,他所作的手稿中有超过一半都不幸丢失了,也留下了很多拙劣的抄袭作品和假冒伪劣产品,令学者们伤透脑筋,然而《勃兰登堡协奏曲》的乐谱却幸存了下来。

据考证,这套作品是巴赫于1731年3月献给勃兰登堡大公的。

事实上,这套作品的原名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知的名字,而是“六首为多件乐器所作的协奏曲”(Six Concertos With several Instruments),看起来是不是比现通用的名字朴实了很多呢?

在1880年由菲利普·斯皮塔修订的巴赫传记中,记述了巴赫在题献时附上的一段略为“塑料”的法语题献辞,笔者在这里尽可能还原一下原文的法语之拙劣(无意冒犯):

“从几年前起,我就已经有幸听说殿下的大名,因殿下圣恩甚隆,以卑职观察到的来看,殿下似乎很欣赏上帝赐给我的音乐才华;在与您见面后告别时,您似乎有意让卑职给您寄一些我的作品:我便遵从殿下的尊令,便选用了这几首协奏曲,借此表达对您最高的敬意。

卑职在此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殿下能对作品中的不完美之处报以宽容的态度,因为卑职知道,殿下的音乐品味是极好的,也十分细致,这一点也人人知晓……”

巴赫(左图)和勃兰登堡大公(右图)

学界一般认为,上文中谈到的经历,和1719年3月到柏林见自己的雇主兼资助人,克滕大公克里斯蒂安·利奥波德有关(当时勃兰登堡大公也在场)。

我们可以从前文知道,二人见面之后,巴赫为勃兰登堡大公演奏了,而后者想要一些巴赫的作品,用来丰富自己的音乐图书馆馆藏。但是其中依然有令人心里打鼓的问题:为何巴赫花了如此长的时间来回复?要知道这之间相隔了两年之久,这个时间跨度可够巴赫写好多好多作品的了(无意冒犯+1)。

然而这个谜团,目前研究学者们也没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巴赫在克滕度过的前半段时光是愉快的。他的雇主不仅有较高的音乐品味,自己也是个水准不低的演奏家,因为热爱音乐,一直出资维护18人编制的乐队,也招募到处游历的音乐家,这花销在他的日常支出中所占比例可并不小。

小城克滕的风景图

因为克滕大公是加尔文教徒,所以对宗教音乐没有特别的喜好,于是巴赫也得以创作出很多世俗音乐作品来,这和巴赫后来的职业生涯(也是最后一段职业生涯)可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巴赫生前的最后一段时光是在莱比锡度过的,他与雇主关系欠佳,且雇主对宗教十分狂热,委托巴赫创作了很多宗教音乐作品。而巴赫自己是否喜欢创作宗教题材的作品呢?大家可以在阅读下面内容的过程中细品。

然而巴赫与克滕大公的和睦关系并没持续太久,自从巴赫向汉堡发出了管风琴乐手的自荐邀请之后,双方的关系就急转直下了。以下是题献辞的另一部分内容:

“我在此诚挚地请求殿下保持您对我的恩惠,也请您相信,卑职别无二心,只不过是目前希望能获得一些更好的工作机会与待遇……”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巴赫企图将这套作品当成自荐信一样的存在。若克滕大公看到了这题献辞,此时他心里肯定会犯嘀咕:“emmmm,巴赫这是要自谋他处的意思啊……”

学界普遍认为,勃兰登堡大公在收到乐谱之后从来没有演奏过它,甚至很可能连看都没看过。正因为这个原因,巴赫在生前没有收到过任何有关这部作品的赞赏,这套乐谱也在勃兰登堡大公去世之后被贱卖。

不仅如此,在大公的作品集目录中甚至找不到这套作品的痕迹,连巴赫的大名也没有,仿佛这套作品从未存在过。

在大公馆藏的177首协奏曲中,更多的是瓦伦蒂尼、维托里尼、布雷沙奈洛(笔者注:以上皆为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今日学术界对他们的评价远低于作曲家生前)等人的作品,巴赫的“野心之作”就这样被埋没了。

Giovanni Valentini(左图),Giuseppe Antonio Brescianello(中图),Francesco Venturini(右图)

在作品创作出来的100余年后,这部作品终于在1850年得以出版,而它真正在音乐界开始享有声誉,可能得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

《勃兰登堡协奏曲》乐谱

既然《勃兰登堡》终于获得了应有的好评,那我们就来看看学界的一些“彩虹屁”吧:

有学者认为,《勃兰登堡》是他成熟音乐思想与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充分运用了当时的配器结构进行编排,展现了多种可能;也有人认为,这套作品与巴赫的宗教信仰与倾向不无关系。

有研究者发现,巴赫在宗教音乐方面所倾注的心血要远远大于世俗音乐,而虽然巴赫本人并未提及,这一整套作品其实也是他对上帝的奉献之作;甚至有其他学者认为,这套作品反映了巴赫音乐的“宇宙性”(universality)。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些学者超级会夸呢?反正笔者是这样认为的。

巴赫导聆全集:《巴赫的快乐》

背景交代得差不多了,让我们来看看这套作品的具体内容吧!

这套协奏曲共包含六首曲目,除了第一首之外,每首独立曲目都按照“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的结构进行创作,即两件或以上数量的乐器为主奏,与整个乐团形成对比;一个慢速、大多数时候为小调的乐章夹在两个相对快速的乐章中间,快速乐章中带有“回奏曲”(ritornello)部分,再现主题

曲目:《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号》,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演奏者:Giuliano Carmignola Violino Piccolo

然而,这部作品依然有两大创新之处:一是对“回奏曲”的创新化运用,二是对“独奏”(solo)和“齐奏”(tutti)的运用。以维瓦尔第为首的作曲家倾向于把“回奏曲”与其他独奏片段清晰地区分开来,而巴赫更喜欢将“回奏曲”与其他部分相互融合,而不将其特殊对待。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

至于“独奏”和“齐奏”部分,当时的作曲家在创作协奏曲时,喜欢一直把独奏乐器放在“高光位置”,其他的乐器就属于“万年陪跑”的状态;而巴赫打破了这种常规,尽管最精致的片段仍然由主奏乐器进行演奏,全曲一般制式化地以弦乐齐奏结束,但是每个演奏声部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这在当时是极具革新性的。

在结束全文之前,笔者还想向大家介绍两个巴赫在其中频繁使用的两大乐器编制:中音声部或协奏乐器(ripieno)和通奏低音(continuo)。

”ripieno”是意大利语词,在今天更常使用的含义是烹饪填塞料、充满的、或充数的人,大家可能已经基本猜到它在音乐中指的是什么了。

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相对固定的伴奏声部(但不完全固定,编制可能会在少数曲目中发生变化),编制为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声部、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声部,这也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弦乐家族。

弦乐家族乐器图

而“通奏低音”又名“数字低音”,在不同的乐曲体裁与时期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别,由于篇幅关系,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它在巴洛克时期协奏曲中的位置。

“通奏低音”,顾名思义,肯定是担纲低音声部的,所以长期处于其中的乐器主要有低音提琴、大键琴,有时大提琴也会进来凑凑热闹,偶尔也会有巴松来客串一下。低音乐器相聚在一起,声音更厚实哦!(广告词feel)

巴松管(bassoon)
巴洛克时期大键琴

全文到此,我们已经透彻地了解了《勃兰登堡》的创作始末以及结构上的独特之处了,由于它在西方音乐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是巴洛克时期最出色的管弦乐作品之一,还是大佬加劳模巴赫所作,所以才更值得我们花时间去了解和倾听,这也是我们向巴赫致以敬意的另一种方式。

阅读数 2.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