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终点的爱丨李斯特《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第104首》
阅读Tips:感情是创作的一针剂强心剂。

作者|柴丹书

“音乐与诗的艺术结合,可以得到更自由的发挥,而更符合时代精神。”

——李斯特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第104首.mp3
00:0004:32

李斯特是19世纪如日中天的音乐家之一。他潇洒、自信、有才华,拥有精湛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并通过自己的演奏、创作技法,极大地扩展了钢琴这件乐器的表现力和影响力,被后人誉为“钢琴之王”。

他也是出了名的浪子,他与情人——玛丽·达谷伯爵夫人的风流韵事,在当时被传的沸沸扬扬。直到今天,都是人们谈论的焦点。

画作:《玛丽·达古伯爵夫人肖像》,作者:埃米尔·梅茨玛谢尔

玛丽·达古伯爵夫人出身上流社会,她衣食无忧,从小就浸润在艺术的海洋里,是当时巴黎社交圈的名媛。1827年,她嫁给了维康达夏尔·达谷伯爵。婚后的平静生活让人很快失去了新鲜感,后面的故事不用我说,你也能猜出大概了吧。

19世纪的法国有很多沙龙音乐会,伯爵夫人是这些场合的常客。她结识了很多音乐家和画家,比如“钢琴诗人”肖邦。当她与李斯特相遇,二人迅速产生爱的火花,两颗年轻的心便互相仰慕着对方。确定心意后便携手私奔到瑞士,定居日内瓦。在那里,他们一同孕育了三个孩子,其中的二女儿柯西玛多年以后也做了与母亲同样的事情——背叛了指挥家丈夫彪罗,而义无反顾地嫁给了瓦格纳

李斯特·弗朗兹(Franz Liszt)

正所谓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李斯特风流成性,被比作“唐璜”——欧洲文学史上的浪荡公子。他与伯爵夫人终究没能牵手走到最后。

《奈利达》小说封面

小说《奈利达》就是伯爵夫人在经历了这段感情后的著作。在书中,她对以李斯特为原型的男主角古尔曼大肆批判,将其结局定为“古尔曼道德沦丧、健康俱损、悲凉去世……”。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多少爱便有多少恨。

此时的李斯特正在意大利旅行,得知自己在玛丽夫人的自传中是如此形象,不免悲从中来。而手边的一本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彼特拉克的《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给予了他灵感。

《彼特拉克十四行诗》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彼特拉克,他是抒情的代言人,是浪漫的本质。这本诗集是他对一位叫做劳拉的少女长达二十多年的爱慕之情。

里面有着热情奔放炽热灼手的语句,是他毫不掩饰的赤诚与爱慕;也有着委婉含蓄倾吐爱意的诗词,是他难以自持的自卑与孤独。

这条长达二十多年的跋涉之路便是他在荆棘丛中追逐月光,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他想触碰又收回去的手。这枚满心浇灌的沧海遗珠最终成为了欧洲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同时,在诗句的语言表达形式上和感情表达方式上开创了近代抒情诗之先河。

尽管如此,他所表达的内容却如此浅显易懂,不过又是一个追逐爱情的人罢了,但爱情这个题材,在古往今来的艺术创作中,却从不过时。

曲目:《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第104首》,钢琴演奏家:Liszt Deuxieme Annee V

情感充沛的李斯特,坐在钢琴前,任回忆和思绪在琴键上翻飞,后来这首经典的《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第104首》便诞生了,它后来被编入了李斯特钢琴曲集《旅行岁月》的第二集。

这首以自由变奏创作手法为主的变奏曲,旋律华丽流畅,音符间隐含的爱的欢乐与痛的纠缠构成了对伯爵夫人完美的情感回应,重现了这份感情中的叹息与眼泪。

这首作品也体现出了李斯特创作中的文学性特征他选取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而音乐却充分彰显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将个人情感发挥到极致。

阅读数 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