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Tips:你向往田园生活吗?聆听音乐的同时,让我们一起看贝多芬如何在田园漫步中搞创作。
作者|柴丹书
“我喜爱在草丛中、树林里或者岩石间漫步,恐怕没有比我更热爱田园风光的人了。”
——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又名“田园交响曲”,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举行首演。“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中最通俗易懂的一部,非常适合入门来听。
实际上,田园交响曲最早起草于1802年,不过真正开始着手创作要等到1807年和1808年的夏天,贝多芬在海立根施塔特村度过了这两个夏天。在那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中,他的心灵得到了洗礼。
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然而在乐曲中并未听到他内心的苦闷,相反,他亲近大自然的情怀在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整部作品美妙至极,静谧而不失灵动。诚然,坏脾气是贝多芬出了名的特征,但能写出这样一部唯美细腻作品的他,想必内心深处是柔软的。
贝多芬似乎不太愿意把这部作品视为纯粹的程序音乐,因为他认为交响乐更多的是情感表达,而不是调性绘画。然而,他在新体裁上的创造力和永不停止的努力使贝多芬成为引领古典时代进入浪漫主义时代的先驱,再没有比他的《田园交响曲》更有力的证据了。
贝多芬自1792年起就定居于维也纳,他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了35年,去世后也安葬于此。35年中他数次搬家,留下了很多值得纪念的生活轨迹。其中有条小路被人们称为“贝多芬小路”。
或许贝多芬钟情散步,更多是出于生理上的不便,听力障碍使他与人交流格外困难,而且他性格执拗,不喜欢附庸风雅;散步可以使他躲开人群,自由自在地在脑中构建乐思,减少与人交流的机会。贝多芬传记作者辛德勒曾巧妙地比喻说:“他像蜜蜂采蜜那样,常常一边徘徊一边构思伟大的音乐。”

据贝多芬的同时代人的叙述,贝多芬居住在海利根什塔特村时,经常欣赏乡村乐手的演奏,收集奥地利人民生活中的歌曲和舞曲素材。像这样对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浪漫主义式的热爱,使得贝多芬起意用“田园”这一特定标题而描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来。
贝多芬平时生活的日常是这样的:从清晨开始工作到下午两点,之后出门散步,到傍晚甚至深夜才回家。出门时,他会戴上卷沿帽,上衣扣敞开,兜里揣着一条手帕、几张五线谱纸、一本十六开的记事本、一支铅笔,在听力还没完全丧失之前还会带着助听器,所以上衣口袋总是鼓鼓囊囊。

散步也是贝多芬触发的方式,每想到一段旋律时,他就会毫无顾忌地大声地唱出来,引来其他人的惊异目光。关于贝多芬散步的趣闻还有很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被警察当作流浪汉关进拘留所的故事。
1825年的夏天,贝多芬在奥地利的温泉小镇巴登度过了最后一段时光。在一次散步的过程中,贝多芬只顾沉迷于美景,专心的寻找音乐动机,不知不觉夕阳西下。等他回过神来,天色已暗,贝多芬忘记了来时的路,在慌张和饥饿中乱了阵脚。

当时有人看到贝多芬行为古怪,觉得很可疑,于是强行将他扭送至警局。贝多芬大声解释道:“我不是坏人,我是贝多芬!”警察却难以相信大名鼎鼎的作曲家怎会这般的邋遢狼狈。直到朋友赶来,为贝多芬证明了身份,警察才放他们走。
虽然这是贝多芬晚年的一桩轶事,也恰好说明他对田园生活十分着迷。法国大作曲家万桑·丹帝说:“大自然不仅能够慰藉贝多芬的悲伤和失望,更是和他对话的好友。即使贝多芬失聪,也并未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

《田园交响曲》与《命运交响曲》几乎是在1808年同一时期诞生,贝多芬自己说,“在我创作《第五交响曲》(命运)的同时,《第六交响曲》的乐思也在脑中诞生。”如果说,《命运交响曲》体现了生活斗争中的悲剧性和英勇精神;而《田园交响曲》则反映另一个新的主题:英雄与大自然。
但贝多芬对这部交响曲却寄予更高的期望,
他在标题处写着“田园生活的回忆”,
还在扉页上特别注明:
“主要以情感的表达为主,而不是音画”。
他生怕人们误解,又特意解释说:
”《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乐趣在人们心里的感受。”
可以说,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中唯一一部具有“纲领性”的作品。在此之前和之后,贝多芬从未在他出版的乐谱中如此详细地描述每一个乐章:
1.初到乡间时的愉快感受
2.溪畔小景
3.村民的欢乐聚会
4.暴风雨
5.牧羊人的歌;暴风雨后的愉快和感恩之情
贝多芬对“标题音乐”的宽泛理解影响了后来的柏辽兹和李斯特。如果意识到贝多芬此时的耳疾已经十分严重而这一切则是他内心对大自然和生命万物的礼赞时,我们只能向这位顽强的斗士深深致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