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们对拼多多“真香”了
用补贴留住用户,拼多多是另一个瑞幸吗?

围绕拼多多的关注和争议又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这家2015年创立的电商平台,从看上去一片红海的市场中迅速成长,如今已经足以与行业最重量级玩家相提并论。拼多多已有近6亿的年活跃用户,与阿里巴巴的7.1亿相去不远,超过京东的3.6亿。用户逐渐重合。越来越多城市白领因为疫情期间预算开支下降成为了拼多多的用户。

拼多多作为一个商业故事,在过去几年不仅常被用于“教做人”——五环外的真实中国,更作为“下沉”经济的代表带火了互联网“上山下乡”的新潮流、新玩法——社交电商、C2M。偏安一隅时,拼多多有各种创新优势,然而在规模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要与巨头正面对抗。

“百亿补贴”是一剂旧药,也是奇兵。分析师们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认为拼多多商业模式正进入良性循环,也有人坚持抨击拼多多是“史上最大泡沫”。

颠覆常态的一季度过去了,拼多多即将交付备受期待的答卷。在二级市场上,投资者们已经提前投票,竞相的追捧推动拼多多再度超过京东,成为市值第三高的中概股公司。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股东信中当仁不让地预测:过去世界的某些维度在被重构,一些规则也在被改写。新物种将会以完全不同的样子在新的土壤中孕育和生长。现在,正是世界萌发新生,重新构建的时候。

“真香”

“我在拼多多上买了乐高和洗衣机,很便宜。”结婚不久的北京土著JoJo去年底裸辞,待业那段时间,喜欢的玩具和电子产品“一直没舍得买”。“知道百亿补贴后,我就是拼多多的忠实用户了,看模型这些先搜拼多多。只能说真香。”

乐高天猫旗舰店价格799元的劳埃德泰坦机甲,被拼多多打到了483元

某国际互联网大厂的PR玛莎去年底至今在拼多多下了20多单,从水果、纸巾逐渐升级到纪梵希四格散粉、任天堂Switch,“最香的是iPad Pro和Apple Watch,今年苹果新品出来,我还要买。”玛莎甚至还在拼多多上充了三次手机话费。

媒体工作者江水今年4月在拼多多上花499元买到了SK-Ⅱ神仙水。尽管该商品属于“百亿补贴”范围,江水还是不敢自己直接用,于是转手挂到了二手交易平台,赚了100块差价。

这代表了拼多多几种典型的新增消费者类型,有薅一把就走的,也有尝到甜头开始改变消费习惯的。后者是拼多多贴钱赚吆喝“百亿补贴计划”的目标所在。拼多多试图从下沉市场、“消费降级”的标签里挣脱出来,进军一二线城市。

从数据来看,它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从“3亿人都在砍”到“5亿人都在用”,用户数超越京东,接近淘宝。一二线城市的用户比例达到46%,2019年新增了1.7亿年活跃买家。拼多多在2019Q4用户环比增加4890万,远高于阿里的1800万和京东的2760万。显而易见,拼多多在当季度92.73亿元的市场费用(补贴)起了作用。

“百亿补贴”将用户增长本已放缓的拼多多推向了第二波增长高峰。

一季度疫情造成全国范围的经济停滞,在一定程度上给拼多多带来了机遇。据APP Annie发布的榜单数据,拼多多的月活跃用户(MAU)超过了淘宝。虽然之后该报告被撤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两者竞争的焦灼。

拼多多的月活用户

在拼多多高管的多次公开表态中,这种不分购物节、日常持续补贴的策略仍将持续,这是一项长期战略。

“百亿补贴”的SKU也在不断扩容。椰子、AJ等潮鞋加入计划,平台签下“get”和“知解”提供鉴别服务;2亿美金战略投资国美零售后,拼多多接入国美的电器供应链;连HPV九价疫苗也出现在百亿计划的醒目推荐位上……

这背后的理想逻辑如下:一旦用户在平台上完成大额购买行为,那么对这个平台的信任度将提高,有助于进一步的购买行为产生。把价格透明、不易贬值的iPhone作为头炮,能将消费者的认同最大化。而这个逻辑的前提是,产品和服务令人满意。

在拼多多上买大件电子产品,现在被用户们形象地形容为“上车”,由于拼多多反黄牛机制的查杀准确率堪忧,微博上不断出现普通用户被单方面退单的抱怨;而“上车”后,能否“安全下车”似乎成了薛定谔的谜题,为了便宜的几百块钱,消费者们要进行“赌石”一般的心理建设。

从拼多多商品评论和微博话题评论来看,大部分验证真伪之后“安全下车”,也有如玛莎一样正常使用并未费心查验的用户,但也有用户买到了问题机。在知乎相关问题的热门回答中,作为拼多多百亿补贴中最大噱头的苹果手机“翻车”情形不少,有用户买到的iPhone故障,检测为“拼装机”,而直到315介入后才退货退款,因为不能认定为假货,因而不享受“假一赔十”;有用户iPhone“三码不一致”,店家不承认手机有问题并拒绝退货,也是315介入后达成退货。

“百亿补贴”是平台拉新促活的重头戏,这过程中也暴露出服务流程的不完善和消费者权益维护机制的缺陷。拼多多正在用时间和金钱去构筑用户的信任度,提升品牌的美誉度,而负面事件的影响总是会扩大化殃及池鱼。

在“百亿补贴”类目之外,撕掉“假货”、低质、服务差的标签则是一个更难的任务。在黑猫消费者投诉平台上,针对拼多多服务的很多投诉到现在都没有从制度上得到解决,包括问题商品难以得到退换,商家虚假发单,平台单方面取消运费险……媒体甚至多次爆出官方鼓励虚假发货的证据。

某拼多多用户发起集体投诉“卖家虚假发单”,集体投诉量已达到148

这些都阻碍了“真香”的新用户在拼多多真正留存。

没有CFO的狂奔:百亿计划往何处去

如果在拼多多IPO时买入其股票,你将取得163%的收益。去年618活动期间推出“百亿补贴”以来,拼多多连续产生较大亏损(亏损幅度较前一年有所收窄),但如果在推出补贴时买入,你将取得215%的收益。

拼多多亏损状况

然而在这个中国电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补贴计划背后,拼多多从未有过CFO(首席财务官)。前任财务副总裁徐湉帮助拼多多上市后,于2019年4月离任。

补贴给拼多多带来了更多的用户和GMV,但瑞幸商业神话破灭就在眼前,拼多多真金白银的补贴,不得不面临以下质疑:烧钱能带来多少增长?烧来的用户有多少忠诚度(留存和复购)?补贴能持续多久?能否帮助建立护城河?

据Technode对拼多多截至2019年底 GMV相关统计,补贴或许是制止了此前12个月GMV增速连续下降的权宜之计,但长期看来没有奏效,增速短暂激增后再度降温。

但从另一个视角看,补贴拉动成交额的效果显著。据第三方数据服务商“超对称技术”基于12月某日数据的统计分析,百亿补贴以9000多个商品总量、平台SKU总量不到0.5%的占比,贡献了整体GMV的10%,拉动增长的效应强劲,这种拉动在2019年第四季度受到友商双11、双12活动的冲击,有减弱趋势。

至少,这笔投入从效率上来讲,1块钱补贴带来了1块多的营收,营收的增速高于补贴和广告费用的增速,比以前强。在此之前,2019Q1投入48.89亿元销售费用,只换来45.45亿元的营收;2018Q4投入60.24亿元,换来56.54亿元的营收;2018Q2投入29.71亿元,只换来27.09亿元营收。

拼多多的营收几乎都拿去补贴、做广告

JoJo和玛莎成为了拼多多的“忠实用户”,多次购买,但这能否代表普遍用户?目前还没有确切数据能够表明,新增消费者有多少“忠诚度”。而被补贴吸引来的用户要保持活跃,其留存成本也不低,不少用户都表示,除了百亿补贴的商品都不看。

从数据来看,试图用补贴留住用户的平台往往很难买到忠诚。QusetMobile数据显示,卸载淘宝APP的用户有50.3%流向拼多多,拼多多APP的卸载用户中有78.3%流向淘宝。

据“超对称技术”的分析显示,暂未发现拼多多百亿补贴上“信任消费”(定义为单价超过100元/500元的消费)数量或比例有大幅提升,这或可侧面反应百亿补贴对品牌升级的作用——没有明显提升品牌信任度。

在高补贴、高亏损引发质疑的时候,黄峥曾在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回应:“花钱是一种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机遇,而‘长期’是增长的战略,也是与变现的取舍。数字表现不佳,正说明公司抓住了投资机会。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不是口号,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

目前拼多多不缺钱,去年以“0收益率和0票息”募集一笔10亿美元的可转债,今年3月11亿美元定增资金也已到账。截至3月底,拼多多持有现金、现金等价物及短期投资共计487.1亿元。还能再补贴很长一段时间。但拼多多的补贴计划已经使现金流数字减少了一半。任何未来的CFO都必须明确,继续与阿里、京东和苏宁打补贴战,是否符合公司的最大利益。补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用户增长的驱动力,也是导致亏损的最大拖累。

高额的市场费用一旦中止,拼多多用钱“买”来的用户、GMV增长会流失,还是沉淀下来,考验着拼多多的综合能力。

泡沫,还是可持续的神话?

一季度数据还未出炉,拼多多股价却一骑绝尘,将表现已属亮眼的京东甩在身后,5月19日股价达到68.91美元,市值达825.2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在随后几天,受美国对中概股加强监管影响,出现回落。

拼多多的增长通常被美国投资者描述为“奇迹”,这是中国增长最快的电商平台,用了不到阿里巴巴和京东的一半时间,就突破了1万亿人民币GMV里程碑。美国资本市场不吝对拼多多这一新物种的奖励,“阿里的挑战者”就是最好的故事。

但现在,华尔街需要更强劲的数据。

根据彭博37位分析师给出的一致预期,拼多多2020年Q1营收将达49.6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3%,或创下拼多多上市以来营收同比增速的新低;调整后净亏损26.70亿元,较去年同期继续扩大93.6%。5月20日,美银美林将拼多多评级下调至“中性”。同期,另两大机构花旗、86证券分别给出“中性”与“卖出”评级。

在一季度,资本市场对拼多多的分析逻辑,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大逆转。

一开始,大家对拼多多抵御疫情的能力没有信心,缺少物流体系,货物根本无法按时送到用户手上,四五线尤其如是;中小商家多,风险抵御能力差;对用户和商家的补贴也将拉高销售成本。

然而到了3月份,分析师们开始预测,拼多多疫情后的情况反而会好于淘宝京东。因为国内消费开始加速线上化,下沉市场的用户们养成了网购习惯,同时疫情冲击下的收入悲观预期引发消费降级,因此拼多多最为受益。

比如,中信证券就认为,拼多多商业模式正进入良性循环。补贴逐渐向商家转嫁,拼多多实际上在以比2019年更低的成本做拉新和留存。疫情影响,中腰部品牌需要去库存、拓渠道,消费者有折扣需求,拼多多平台定位在“性价比”,三者相得益彰。中信证券预计,拼多多Q1的GMV或同比增长约30%至1976亿元左右,年用户环比增2050万至6.06亿人。

然而也不乏看空者,国盛证券研究所是其中最坚定的。2019年11月,该团队发布了《拼多多:或火不过三年》研报,在3月又发布报告炮轰,拼多多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泡沫”。其分析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比如看平均成本而抹平了品类差异,但提出的都是灵魂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论点,拼多多的总成本率非常高。一般来说,互联网公司早期烧钱是大家认可的,等规模上来之后,边际成本下降,实现盈利。而国盛计算发现拼多多的成本始终没有下去,拼多多的商品单价太低,物流成本太高,23%-25%的成本率,高于淘宝、京东甚至线下。在拼多多买东西便宜,是平台通过资本改变了渠道成本的结构,将全链路上产生的亏损转移到自身平台上,从而促成了成交。“全价值链”价值为负值没有变,泡沫,不可持续。

其次,物流基础设施对电商的重要性值得如何强调?拼多多的低价产品如何盈利?补贴带来的用户会不会留存?C2M的定制生产对综合性平台的意义有多大?国盛证券的答案都指向对拼多多的看空。

但事实上,即便拼多多与淘宝的用户重合度越来越高,几个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还是有错位的。拼多多到目前为止,还是能最有效利用微信私域流量的电商平台。品牌商需要一个天猫之外的渠道,更何况近6亿用户规模的平台。

“0交易佣金”和“0服务费”,这一承诺帮拼多多争取到从淘系出逃的中小商家,逐渐形成如今510万的活跃商家规模。因为这一创业时期的让利,拼多多的营收结构非常特殊:90%来自“在线营销服务”,而不是来自电商交易的佣金。“在线营销服务”,也就是广告业务,包括关键字竞价,横幅链接和徽标等广告位。

随着商家数量、商品SKU达到一定规模,与淘宝曾经的发展路径相似,对商家流量收费是必由之路。而收取佣金,也将是拼多多未来的策略选项,有了这一潜在的“平台税”,黄峥才有了底气说拼多多具备随时盈利的能力。

黄峥

拼多多宣称,2019年仅“0佣金”政策,就帮助商家节省了500亿元左右的资金成本,远超其全年的实际营收300亿元。但对于大批对成本异常敏感的中小商家,抽佣将造成的反噬,都让平台短时间内不会选择轻举妄动。

拼多多今年以来的动作,将其与淘宝京东的战线进一步拉长:上线多多直播,对标淘宝直播;并购支付公司付费通,获得支付牌照;推出线下团购工具“快团团”;与宁波、青岛、东莞、泉州、佛山、烟台等沿海城市政府签约,将当地企业批量“上线”至拼多多;战略投资国美,引入完善的家电供应链。

这些举措意在完善拼多多的生态能力,以把用户留在自己的平台上。面对淘宝和京东的围堵,将平台的短板尽快补齐。

目前拼多多的战略位置已经很关键,在前国金证券分析师裴培看来,拼多多商业故事的价值,在于它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吻合。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回归“性价比”路线,而不是盲目追求“消费升级”。年轻消费者养成了一种分裂式的消费习惯,即“该省的地方拼命省,该花钱的地方拼命花”。

黄峥在2018年的股东信中,将拼多多类比为“Costco”和“迪士尼”的结合体。

2019年股东信中,黄峥提到拼多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通过农产品上行为农户增加收入,为城市居民提供实惠。第二个阶段,通过工厂C2M直销提高商品的性价比,给普通人提供买得起的升级生活用品。

在今年的股东信中,黄峥的文风突变,用大量篇幅谈论时间、能量等抽象概念,谈论疫情给疫情世界、人类带来的变化。黄峥用宣言般的文字描述了,“虚拟与现实界限模糊”、“物质与精神需求界限模糊”的新世界中,新物种将诞生。语境中,拼多多可以是挑战传统秩序的新物种。

“过去世界的某些维度在被重构,一些规则也在被改写,这股席卷全球的力量将从根本上永久地改变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拼多多现在还只是一个带有游戏娱乐交互性质的电商平台,而它的对手壁垒联立,从这个意义上说,拼多多站在一个新的起点。

阅读数 9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