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了解流行文化产品,也熟练地使用着互联网,看起来和新鲜事物的距离非常近。这是一个出家人可以有的页面吗?穿上僧袍当然不意味着和世界决裂。
疫情期间,明安从澳大利亚回到老家。大部分时候,他在家里看书、睡觉、追剧、打游戏,远程处理佛学院的工作。
已经很久没有过闲散和放松时光的他挺享受这个假期。
在微博上,他的认证是“vlog博主”。最新一期视频中,他介绍着一本恐怖小说。2019年,一个朋友送他一台相机。本来对视频很抗拒的明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拍摄自己的生活。
他已经出家将近十年了。所以这些视频素材所记录的,尽可看作是“出家生活”——但是,不那么典型,不那么符合刻板印象。

图源:明安
网友明安
南普陀寺在厦门,一个佛教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在明安的印象中,佛教就是厦门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人会觉得一个穿着僧袍的人有什么特别的。
寺院的宿舍里,明安用书本、漫画、手办和毛绒玩具装饰了自己的房间。这个90后僧人在南普陀寺的闽南佛学院做研究生班主任,工作内容包括处理各种和学生相关的事务。
疫情这段时间,佛学院没有开学。他宅在老家,终于把以前没空追的剧都一部部地补了上来。有古早如《老友记》这样的,也有《西部世界》《上载新生》等新一些的剧。
打开明安的豆瓣主页,能看到他出版过两本书:《善哉善哉,就你话多》和《明安小师父》,前者是他的随笔集,后者是他作为脚本作者,与人合著的一本漫画。如果你匆匆浏览他的豆瓣动态,很难在他的标记里找到多少佛教徒的影子,既没有经书,也没有什么佛教讲义,反而都是一些热门影视、小说、游戏,还有很多脱口秀节目。

《善哉善哉,就你话多》封面
他了解流行文化产品,也熟练地使用着互联网,看起来和新鲜事物的距离非常近。这是一个出家人可以有的页面吗?穿上僧袍当然不意味着和世界决裂。
“买薯片了,我脏了。”明安发了一条微博,薯片和健身爱好者秒懂。
“我写论文的样子熟练得让人心疼。”学术党可能笑而不语。
在最新一期的vlog里,他坐在书桌前,分享了自己喜欢的恐怖小说《鬼妈妈》(Coraline),作者是尼尔·盖曼,英语类型小说领域最知名的创作者之一,其他作品包括《美国众神》《好兆头》《睡魔》《坟场之书》等。相比他之前的视频,这一期在形式上简单了不少,但依旧在弹幕中看到不少粉丝的俏皮话,比如:“up主终于想起了他的b站密码。”
也有小说引发的共鸣:“童年阴影。”
当然,还有人表示“吃下安利”。
互联网社交基于共同的兴趣。年轻人们愿意贡献弹幕,并不只因好奇所谓的“出家生活”,这些留言里提到他僧人身份的寥寥。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始于好奇,在明安这里,他提供了一个出家人生活的丰富细节:他穿着僧袍,却同样也有着其他人不得不面对的喜怒哀乐。

明安的游戏光碟
在刚刚开始收获大量粉丝的时候,明安也经历过自我膨胀。“在互联网上和网友交流,就感觉像是快速而大量地很多的人情世故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虚荣的产生,会觉得自己好像和别人‘不一样’,但是随着经历和阅历的增多,最后你会发现,其实你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普通人都要生活在不同的身份标签下,每个标签下的个体又可能是千差万别的。标签提供了思维的便利,但有时也成为交流的障碍,成为偏见和恶意。“很多人想象的出家人,可能就是像电视剧里一样住在深山老林里,然后所有人都留着大胡子,寺院里烟雾缭绕,然后推开深红色木门——其实他们不知道其实出家人也是有生活的,各自有各自的生活。”
互联网,当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贫穷留学生
在网络上,他的生活看上去和现代生活并没有太大距离。他也需要通过消费,来实现自己的种种爱好和心愿。在一个视频中,他在明亮的住房里,拿着手柄玩死亡搁浅的背影,和你见过的其他游戏玩家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同。
2015年,明安出国,到澳大利亚攻读教育方向的硕士学位。从这时起,他不定期地分享一些留学生活的片段,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模样。他的分享内容并没有特别统一的主题,有在佛学院工作的感悟,有和其他僧人一起出游的画面,也有留学生活记录下的异国风景……并不是什么“清修生活”。

图源:明安
他并没有在视频中刻意放大自己的僧人身份,当然也没有刻意隐藏,选择的主题都来自真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提前安排剧情的影像作品不一样,vlog的内容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起承转合,都是日常的记录,但网友们也正是通过这些非常平凡甚至“无意义”的瞬间,去理解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
在一个视频中,他鬼马地表示自己要录一期做饭的视频,但整个过程也并不按套路出牌,网友们随着他的镜头逛超市、买帽子和游戏光盘,和朋友会面。另一个视频里,画面首先出现的是一只鹦鹉玩偶,他把它叫“张慧芳”;他搭上了去悉尼的火车,记录了一路见闻……最后他给这个视频取名叫《(和张慧芳一起)搭火车去悉尼》。
但他并非没有从网络上感受过恶意。
“有些人看到你购物,买游戏,住在一个还不错的环境里,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你就是一个挥霍的年轻人,根本不会想到你还要打工赚钱什么的,也想不到你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拿到奖学金。”
明安也喜欢看脱口秀表演,和一些脱口秀的访谈。“我记得路易·C·K在一档夜间访谈里谈到,互联网的匿名性把人的恶意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当我们面对面地指责一个人的时候,是能看到对方脸上的表情的,但在网上骂人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只能留下单纯的发泄后的愉悦。”

明安的up主页面 图源:B站
明安总自嘲是“贫穷留学生”。和普通的学生一样,要交房租,要吃饭,也要交水电费……一张支票一张支票地过,这种经济上的压力,也困扰过他。
一个冬天,他跑到加拿大打了三个月的工,但最后一分钱也没拿到,连回国的机票都买不起。这是留学那几年,明安经历的最崩溃、最无助的时刻。“那一天实在是太冷了。我买了一杯热咖啡,跑到安大略湖边上,在那里坐到很晚,一个人掉眼泪。”
那晚的咖啡很快就凉了。生活中一切其他事物,也像那杯咖啡一样,总处于变化之中。他经历的这些痛苦,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属于稀缺品,可能会真切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
但他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从来没有主动地提起任何佛教的教义和知识。那么对他来说,佛教究竟在他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佛教让我能够和这个世界以一个相对舒适的距离来相处,给我提供了对自己经历的一种抽离感。”他说,事情总会变坏,也会变好;意识和接受到这一点,就对未来少了很多担心。

在微博上,他也吐槽着一些非常具体的事:论文,早起,工作,健身,社恐,或是某部剧的情节等等等等。一个现代社会的和尚,和其他现代人无法逃避的烦恼也有着大量的相似之处。
消费主义也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逃避的。“可是,如果你只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受营销广告的影响,正在被刺激出物欲,那就会好很多。打游戏、看剧、读书、写论文、搞研究,其实对我来说都是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而已。”
他觉得自己正过着一种“比较OK”的生活——如果拿别人的生活,另一种生活跟他换,他是不会愿意的。

捡豆子的人
有一个小故事是说,一个妇女守寡之后,每天晚上都把罐子里的豆子往地上一撒,再一粒粒地捡起来,豆子捡完了,也就累了,才能安心地去睡觉。
明安对这个故事印象很深。寡妇用单调的活动充实了自己的晚上,人生也就这么继续了下去。而明安即使宅在家中,也照样需要处理工作,依旧需要花固定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佛学知识——和其他领域的老师一样,他也得对自己的领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才能教授给学生,给他们的论文提意见。

图源:明安
和其他教育机构一样,佛学院的学生同样要通过考试才能入学,也同样需要通过答辩才能拿到学位。佛学院借鉴很多现代的学校制度,也有学分制,也分不同的专业和课程。不同的是,进入佛学院学习的人,都是出家人,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需要修行。从佛学院毕业之后,有的会选择留在学校,或是去别的寺院。但他们大多不存在“找工作困难”的压力。“总会找到落脚的寺院。”
在一个假期的放松状态下,他有时也会怀念庙子里的生活,有固定的早晚殿、过堂等等,有熟悉的朋友和同事。他也曾在vlog里也记录下和他们一起生活的点滴。在一期视频中,他讲了那段时间遇到的一个工作失误——“把A专业的作业交给了B专业的老师”,导致同学得到的分数很低;但在他发现自己的这个失误后,才得知班长给他把错误揽了下来,并且已经把作业重新发给了对的老师;结果老师又怕他责备班长,自己又把错揽走了。视频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弹幕飘过一排排的“温暖”两字。

明安分享《鬼妈妈》
疫情影响了每一个人,没人知道这种影响会何时终止。但眼下的生活,对明安来说也并不无聊。
在明安看来,僧人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的上班族,八小时内外,他的职业身份是不一样的。但僧人这个身份,并不会随着我这一天工作做完就没了。我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僧人。”也许可以理解为,修行是一个日常持续的状态,并不随着宅家、放假而终止。
在B站上,“网络恶霸明安”这个账号一个月没有更新vlog了。被问到最近为什么没有更新,明安只说:“其实是因为懒。” 他并不遮掩这种“懒”。他也说不准什么时候会再次更新,会有再撰写脚本、拿起相机拍摄的冲动。他上传的那些视频,大多是灵光一现想到的点子,却都用心地去完成它们。
完成也就完成了,并没有太多具体的意义。所有日子的意义,也都在过程中转瞬即逝。令许多年轻人忧心的“明天会怎样”的茫然感,似乎也没有在他身上有太多显现。
明安经常想到在墨尔本的一个寻常夜晚。那天晚上,他第一次在城里的朋友家过夜,三个人在阳台上聊了一夜。他已经记不清当晚聊了些什么,但却记得,那是他第一次站在30层楼的高处俯瞰这个城市,他看到这个熟悉的城市在白天未曾呈现的陌生面孔。
往下看,他看到一条条路通往远方,它们在远处交错在一起,变得不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