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才女,两朝皇帝的御用秘书,成了唐玄宗屠戮和抹黑的对象。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710年7月21日,上官婉儿被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此处可a到755年12月16日的北京)所杀。
生前,上官婉儿因才华出众,尤其是写得一手好文章,得到武则天的任用,被封为“内舍人”。武则天下台,唐中宗(此处可a到710年7月3日的西安)复辟以后,上官婉儿又被拜为昭容,属于皇帝后宫内最高等级的妃嫔。她专门给皇帝起草诏令,逐渐参与政务的决策。

上官婉儿连当了两朝皇帝的“秘书”,权势极大,甚至还参与到了政治斗争中。唐中宗死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都想学武则天(此处可a到705年12月16日的洛阳)当女皇帝,她们表面上扶李重茂登基,却暗中弄权,这引起了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的不满。为了匡复李氏大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起策划了政变,把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都杀了。
上官婉儿是太平公主一派的,和李隆基是政治盟友。当时,李隆基率军进宫,上官婉儿兴冲冲地打着灯笼迎接他。可万万想到,她被李隆基杀了。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上官婉儿之所以被杀,是因为她曾和韦后关系密切,淫乱后宫。
不过,从2013年陕西咸阳出土的上官婉儿墓志来看,正史其实抹黑了她。根据墓志记载:上官婉儿极力地向唐中宗陈词,劝他剪除韦皇后这颗大毒草,中宗却反应不大。
她接着要辞官不干了,中宗不肯;后来又说剃光头当尼姑去,中宗把剃头刀给夺下了;最后想喝毒,差点把自己折腾死了,中宗爱惜其才华,让大夫把她治好了。这段墓志,证明了上官婉儿与韦后绝不是一伙的,还表彰她“光前绝后,千载其一”,意思是空前绝后的忠烈。

李隆基发动政变,想除掉韦后的势力,以便让父亲李旦登基,自己凭借功劳顺势上位。可单凭自己,他做不到的,必须要暂时借助姑姑太平公主的力量。达到目的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了出来,关系日益紧张,昔日的盟友又变成了斗争的对象。仅仅3年以后,李隆基再发动“先天政变”,把太平公主灭了。
李隆基知道,太平公主以后不可能安分,又和上官婉儿关系密切。他杀上官婉儿,就是杀掉了日后潜在的政敌。如果上官婉儿活着,会因拥立有功而受到父亲李旦的重用,左右朝政;更有可能和太平公主联手,一起对付他。

其次,唐史体现的是李隆基个人的意志。
《旧唐书》中对这段历史的记载,主要依靠唐朝时期的《睿宗实录》编纂而成。而实录主要是皇帝在世时,由史官按照皇帝意志修订的。
唐玄宗李隆基掌握了国史书写的话语权后,故意丑化上官婉儿,将她和韦后捆绑在一起,渲染她们秽乱宫闱。这是极力证明上官婉儿死有余辜,给自己滥杀的行为找借口。
女性官员参与政变,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那么,上官婉儿为何能参与到政变当中呢?
上官婉儿的身份特殊,她的祖父上官仪曾替唐高宗起草废武则天的诏书,和婉儿的父亲一起被武则天杀了,婉儿和母亲被发配为奴。
677年,武则天召见了14岁的婉儿,发现她具有文才,聪慧过人,让她当了贴身秘书。后来,上官婉儿忤逆旨意,得罪了女皇帝。武则天没有杀她,只是在她的额头上用刀刺了个标记,以示警告。
从两人的经历来看,武则天让上官婉儿死两次都嫌少,可还这么重用她,主要是赏识她的才华。再有,武则天当上了女皇帝,再重用女人为官,也是向男性政治势力的挑战:男人能当官,女人也不差。
武则天为当政,一直打压李氏男性政治势力。这给了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肆意弄权的机会。她们受到启发,都想效仿武则天,实现自己的野心。上官婉儿和她们同为女性,关系比较亲密,所以周旋于她们之间,卷入了政变。

唐朝的女官地位高。
古代女性参政,有三个途径:一是女皇帝,如元氏(此处可a到528年2月12日的洛阳)、武则天;二是以外戚身份,像吕后、孝庄太后;三是女官,像上官婉儿。
实际上,女官早已有之:
最早出现在周朝。
《周礼》记载,周天子曾立嫔、世妇等职位,她们既是妾,也是女官。同时,还设有管祭祀、祷词的女祝、管王后礼职的女史,她们属于专职女官。
北魏对其改革。
北魏孝文帝时,将女官和嫔妃析分开来,做了制度上的改革。北魏专门设立女官管理后宫事务,职秩和外官相对等,有女书史、女尚书等。这些女官,有的高达二品,低的也是五品。
隋唐加以完善。
隋朝对女官加以改制。唐朝女官们有职位,有工资,在宫中受到敬重,在外朝也得到逢迎。像唐德宗(此处可a到780年2月11日的西安)时,听说宋若昭等五姐妹特别有才,皇帝就把她们都封了官职,宋若昭还连仕三朝,被人尊称先生。

可是,聪明如上官婉儿,也没预料到,武则天的成功毕竟只是个案,而且武则天晚年也遭受了众叛亲离,最后不得不将皇位还给李氏家族。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古代社会,是根本容不下女政治家的。女官的地位被捧得再高,还是不能被赋予真正的权力,她们只是内宫的点缀。
历代评价:
(上官婉儿)凭借真正的本事,升到了类似武后私人秘书的地位。由于她的经验和才智,她被推荐给新主子,名义上被册封为昭容,不过她的作用是顾问和秘书性质的。
——【美】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