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牧歌居然还和彼得拉克运动有关?
高水准的意大利牧歌,快来了解一下。

「意大利16世纪的牧歌(madrigal)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是一种以较高水准的诗歌为词谱写的复调歌曲。」

意大利16世纪的牧歌和14世纪的牧歌虽然名称相同,但在音乐体裁风格上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16世纪的牧歌是一种通谱体歌曲,歌词多为单段,韵律自由。

意大利牧歌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学诗歌领域的彼特拉克运动密切相关。

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

早期的牧歌作曲家放弃那些弗罗托拉惯用的没有太多文学价值的诗歌,而转向用更严肃高雅的诗歌谱曲正是受到彼特拉克诗歌运动的影响。

选用各种具有较高文学水准的诗歌类型:十四行诗、巴拉塔、坎佐纳、抒情或叙事的八行诗以及田园诗等,这些诗作多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内容,许多是爱情诗,语言精练、文词淡雅,常常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细微的心绪。

作曲家对这些歌词的处理不拘一格,但都注重对歌词的细致表达。

音乐的织体和手法随着牧歌的发展越来越丰富,既有简单的主调风格,又有模仿的复调织体,有音节式的宣叙性音调,也有装饰性的音调,各种织体和技法等选择依诗歌内容而定。

牧歌

牧歌的创作目的和演出场合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为宴会、婚礼和节日的演出创作的,有的是为戏剧演出或者某种娱乐而创作的。

作为一种高雅的室内声乐曲,牧歌有的以无伴奏重唱的形式演唱,一位歌唱者演唱一个声部,有的加入乐器伴奏,乐器或重叠或代替声乐的声部。

意大利牧歌在16世纪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牧歌(1520~1550):以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为中心发展,四声部为主,基本是主调风格,但已开始融入少量的模仿等复调手法。

代表作曲家:阿德里昂·维拉尔特(Adeian Willaret),他是若斯坎后继者中最有影响的一位作曲家,1527年被任命为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长。

Adeian Willaret

他对意大利牧歌的发展,如他所采用的五声部牧歌的织体形式和对歌词的细致处理的倾向都直接影响了中期的牧歌作曲家。

维拉尔特:恶毒的巫婆.mp3
00:00 02:35

在创作中,他为经文歌和牧歌谱曲时,特别注意表达出歌词的重音,他是最早坚持在乐谱上歌词的音节要精确地印在音符下方的人,并把这种带有人文主义倾向的观念传给了他的学生

中期牧歌(1550~1580):中心在威尼斯,音乐以五声部居多,也有四或六个声部的。代表作曲家有加布里埃利、罗勒等。

罗勒(Cipriano de Rore)

罗勒(Cipriano de Rore)是中期牧歌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牧歌开始受到老师维拉尔特的影响,但很快就显露出富有个性的探索精神。

他一般选取严肃的歌词,注重对歌词韵律节奏和词义的表达。他既采用主调的风格,又大量运用复调的手法,还探索运用大胆的和声。罗勒牧歌的各种探索给后期牧歌作曲家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晚期牧歌(1580~1620):发展中心转入罗马、曼图亚和费拉拉等地,此时牧歌已发展成为一种高度精致的音乐作品,半音化的和声、绘词法、音乐色彩的对比和宣叙性的节奏音调被大量采用,歌词与音乐的戏剧性效果得到普遍的重视。

在充满了抒情和想象精神的、风格急速变化的晚期牧歌发展中,马伦齐奥(Luca Marenzio)似乎是以一位“古典主义者”的姿态出现的。

马伦齐奥(Luca Marenzio)

他主要采用田园诗歌作为歌词,在以抒情的音乐笔调表达田园题材方面他显示出独特的才能,有“牧歌的舒伯特”之称。他的代表作品,如以彼特拉克十四行诗创作的《独自沉思》(Solo e pensoso)。

独自沉思.mp3
00:00 06:18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意大利的两位代表作曲家:杰苏阿尔多(Carlo Gesualdo)与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均创作有大量的牧歌作品。

杰苏阿尔多(Carlo Gesualdo,下图)与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上图)

《我将悲惨地在痛苦中死去》(Moro, lasso, al mio duolo)是杰苏阿尔多第六集牧歌中的作品,歌词体现出相互矛盾的两种力量:作者所爱之人或是扼杀他或是拯救他。生命与死亡的对照在音乐中用节奏、织体及和声的对比加以表达,如以不稳定的音来表现死亡,而已稳定的自然音代表生命。

曲目:《我将悲惨地在痛苦中死去》(Moro, lasso, al mio duolo)

蒙特威尔第的牧歌创作历程则体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牧歌风格的急剧变化,他关注的不仅是歌词的表现,而且还有作品整体的戏剧性。

曲目:“仙女的悲叹”,选自《牧歌集》第九部(Lamento de la Ninfa)

他创作的12部牧歌集,前四集继承和发展了罗勒的牧歌传统,主调与复调风格完美地结合,和声富于表现力。他的第五集牧歌宣叙性的旋律风格已经占据了统治的地位,其中的最后6首牧歌采用了通奏低音声部。第七集则大多数是带伴奏的独唱、二重唱和三重唱。

牧歌发展的不同时期,作曲家对牧歌的歌词进行谱曲的风格不尽相同,然而在牧歌词曲关系的处理方面,始终反映着人文主义精神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阅读数 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