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生与死,都不过如此
看透生死,还能保持着对生命之美的细腻感受,他的遗产是日本的,更是全人类的。

文/全历史 一口

1899年6月14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

川端康成是明治维新(此处可a1868年4月6日的京都)以来,继夏目漱石(此处可a1867年2月9日的江户)之后日本文学的代表性人物。

他与横光利一开创了新感觉派,这是日本文坛上首个现代主义流派,标志着日本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融。

1968年,川端以《雪国》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第二位获此荣誉的作家。与首位获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不同,他是第一位以东方语言书写作品而获诺奖的亚洲作家,前者的获奖作品《吉檀迦利》是用英语写就的。

川端为何能在同时期众多优秀作家(如与他一起提名的三岛由纪夫)中脱颖而出?他的文学与人生又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日本文坛的泰斗级人物。

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礼上

第一、他是早慧的“天煞孤星”。

川端出生于殷实之家,父亲是医生,拥有一家私人诊所,祖父也是当地很有名望的人。不幸的是,他的亲人接连离世:2岁,父亲因肺结核去世;3岁,母亲去世;7岁,祖母去世;10岁,姐姐去世;15岁,祖父去世;他成彻底成为孤儿,过上了寄食于亲戚家的生活。

正如他写过的一篇自传性质的散文标题所言,年纪轻轻的川端成了“参加葬礼的名人”,表妹开玩笑说他“衣服上都是坟墓的味道”。

过早直面死亡的经历,造就了川端康成早慧的心智。14岁时,他就把成为小说家当作自己的志向。祖父去世之后,川端开始写他的第一部作品《十六岁的日记》,从此走上文学之路。

如此“天煞孤星”的川端康成是否始终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顾影自怜呢?

并没有。

川端自述,少年的遭遇让亲戚们总以善意和怜惜对他。少年时代,他没有自己的家,但无论他到哪位亲戚的家,亲戚们都很欢迎他。不是说“你来了”,而是说“你回来了”。这样的善意给川端悲凉的生命底色增加了一抹温暖。使他能一方面孤独地体味死生的意义,另一方面明白人世间还有诸多美好情愫。

第二、他是“一掷千金,买我开心”的古董发烧友。

年少时就明白生死无常的川端,其实活得很洒脱,一个典型的表现,就在花钱这件事上。

祖父过世时留给川端可观的财产,后来他又有了稿费收入,本来大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然而,受祖父熏陶,川端热爱收藏书画古玩。并且为了这点爱好,他经常一掷千金,以至有时不得不向朋友借钱。他有一句名言:钱这东西,哪个家伙有,就应该往外拿,没有,就不要还!

关于借钱,川端还有一件趣事:一次,他向好友菊池宽借钱,全程一言不发地瞪大眼睛真诚地盯着对方,直到对方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川端康成与他收藏的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女人的手》

1968年,川端康成得知自己得了诺奖。奖金还没到手,他就以7000万日元的天价,买下了著名画家富冈铁斋的一扇屏风,接着又以1000万日元买了大和时代陪葬俑的头。而当年的诺奖奖金只有2000万日元。

对于自己在金钱上的“洒脱”,川端康成美其名曰:为了让日本美的传统活下去。

第三、他是把“物哀”精神带到国际视野的诺奖获得者。

1968年,川端康成被授予诺奖,理由是: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他的作品是民族的,因此也是世界的。

就是这样对日本古典美的维护,让川端“战胜”了与他同时提名、并与他是师生加挚友的三岛由纪夫。这也埋下了两人相继自杀的悲剧。

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美具体是什么呢?即自《源氏物语》传承下来的“物哀精神”。

所谓“物哀”,哀其实是表达一种真实的感动,而物是这种感动的对象,它不仅指自然,也可以是人物,甚至是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故,凡是能够体现生命之美和短暂的客观存在,都可以是“哀”的对象。物哀精神的背后,是一种对生之短暂和美好的感受,也是一种对生死轮回的看透和体谅。

川端早年即有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感悟,后来又亲近佛禅,这或许是他的作品弥漫着哀愁和美丽的物哀韵味内在原因。

川端与三岛

1972年,川端康成在寓所内口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遗书。而早在10年前,川端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在他自杀前两年,三岛由纪夫切腹自尽。有人猜测,二战失败导致的民族失落情绪是这两位作家接连自尽的原因。

其实,三岛的死或许一方面与家国命运不无关联,但更重要的是与诺奖失之交臂。三岛曾以诺奖为写作的最高目标,然而川端获奖使他明白,大概率上自己此生与诺奖无缘了。川端深为自责,他曾在三岛的葬礼上说:你不应该死在这里,应该是我死在这里。两年后,川端也追随三岛由纪夫而去。

川端康成一生,活得炽烈、洒脱,或许正是“菊与刀”精神的范本。

历代评价

通常情况下,当我读到一本好书时,我会由衷地开心,从而欣赏这位作者。但这(川端康成的《睡美人》)是唯一一部让我心生妒忌的作品,我边读边问自己,为什么我想不到这一点呢?

——加西亚·马尔克斯

阅读数 4.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