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促织天子的“霹雳手段”
他是爱玩蛐蛐的促织天子,他又是杖杀老师的狠辣皇帝,而他却又缔造“仁宣之治”,尽显大明风华。

文/王莫失

1425年6月27日,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他是明朝第五位皇帝。

他一生下来就被爷爷永乐皇帝(此处可a1360年5月2日的南京)寄予厚望,却又被民间称为“促织天子”。他手段狠辣,囚禁皇叔,杖杀恩师。却又改革政制,推动文化发展,造就“仁宣之治”,尽显大明风华。

朱瞻基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皇帝,又是如何造就了仁宣之治呢?

首先,他是从小就被重点培养的“促织天子”。

朱瞻基从一出生就深得他爷爷朱棣宠爱,据《明史》记载,朱瞻基出生的晚上,朱棣梦到了朱元璋把一个玉圭交到他手上。玉圭是什么?是权力的象征。

果然,第二年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成功篡夺皇位。登基之后的朱棣更加喜爱朱瞻基这个孙子,说朱瞻基是“大明朝之福”,亲自为他选定了耿直的大臣戴纶做老师,并对朱瞻基说:“汝得戴纶,如唐太宗魏征。”明显是把朱瞻基当成了未来接班人进行培养的。而且,朱棣最后能把皇位传给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很大原因也是朱棣看好孙子朱瞻基

影视剧中的 朱瞻基

没想到,朱瞻基虽然天资聪颖,而且被朱棣寄予厚望,但是他的玩心却特别大,最大的爱好就是玩蛐蛐。登基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专门派人去江南各地找良品蛐蛐,一时之间掀起了民间捉蛐蛐、斗蛐蛐的风潮,声称:“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后来蒲松龄《聊斋志异》里也写了一篇《促织》来讽刺宣德年间皇帝喜爱斗蛐蛐的荒唐。

其次,他是灭皇叔杀老师的狠辣皇帝。

朱瞻基虽然喜欢玩,但是他和后来的明武宗不同,他玩归玩,但在政治上是一把好手,而且动起手来绝不手软。

先说他灭皇叔。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活着的时候,他的两个叔叔朱高煦朱高燧就一直想争夺皇位。而等到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继位的时候,皇叔朱高煦认为机会来了,于是学着当年朱棣那样,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起兵谋反。

然而朱瞻基早已准备好,既然叛军想“清君侧”,朱瞻基就御驾亲征,使得朱高煦出师无名。本来与朱高煦商量好一起举事的几路兵马也都纷纷倒向朱瞻基,最后朱瞻基在乐安城生擒了朱高煦

而后,朱瞻基回到北京,又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个卫的兵马。本来亲王治外藩是朱元璋以来留给中央政权的最大隐患,整整困扰了明初近半个世纪,结果被朱瞻基三下五除二给解决了。

影视剧中的 朱高煦

此外,朱瞻基还杀了他的老师戴纶。当年朱棣传位给朱瞻基的父亲,戴纶也有功劳。但是戴纶在管教朱瞻基问题上一直很严格,朱瞻基很不高兴。

直到登基后,戴纶还像原来管教朱瞻基那样严格。一次朱瞻基要出去打猎,吩咐下面准备准备,结果朱瞻基的圣旨被戴纶给“封驳”了,这个制度起源于汉代,意思就是把皇帝的圣旨驳回,不执行。这下朱瞻基忍不了了,做太子的时候被管着也就罢了,如今的圣旨都被驳回,皇权何在,于是下旨把戴纶贬了。戴纶不服,痛斥朱瞻基,而且骂的还挺难听,惹得朱瞻基怒不可遏,下令将戴纶乱棍打死。

最后,他是开启大明风华的英明之主。

朱瞻基在位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建树颇多,缔造了“仁宣之治”,尽显大明风华。

其一,朱瞻基改革行政,加强皇权。

在中央,朱瞻基任用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地方上,朱瞻基安排于谦周忱进行治理。一时之间政治清明。而且,朱瞻基为了加强皇权,他还重整都察院,设置“内书堂”,开始教导宦官们读书。并且增设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用司礼监这一宦官机构来实施行政,甚至包括军事活动,从而与大臣分权,皇权得到加强。

其二,他终止了郑和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1年),因为很多原来与明朝有朝贡关系的外藩不来朝贡,朱瞻基以此为由,命郑和带人第七次下西洋(此处可a1405年7月11日的北京)。而这次下西洋,虽然加强了明朝与外部的交流,但是耗资实在巨大,随行人数达27550人,加上郑和在这次航行途中病死在印度,于是在宣德八年(1434年)船队返回南京后,朱瞻基便终止了下西洋的活动,将钱财用在了内政上。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其三,他推动了明朝的文化发展。

在思想文化上,朱瞻基不仅主持编修了皇帝的思想指南《帝训》和百官思想指南《官箴》。而且,朱瞻基本人也是绘画高手,他尤其擅长翰墨,经常将自己的画作赠与大臣。

此外,朱瞻基还关注铸造工艺的发展,最有名的便是宣德炉,当年暹罗国运来了大批风磨铜,朱瞻基亲自参与设计监造了宣德炉,至今在古董收藏界,仍有“凡收藏炉者,言必称宣德”的说法。

纵观朱瞻基一生政治,他加强皇权,使朝政清明,文化蓬勃发展,开启“仁宣之治”。但他同时也为明朝政治埋下了隐患,那就是宦官干政的问题,土木堡之变便是最好的验证。

虽然重用宦官自明初就存在,但朱瞻基通过设立司礼监掌印和秉笔太监,使这一机构正式成为了在皇权和士大夫集团之外的第三政治势力,在日后的明朝历史中,宦官集团时而与皇帝一起对抗内阁,时而又与后宫联合、与外戚联合,始终左右着明朝的政局,这正验证了历史发展中内外朝循环的规律(详见规律29 – 内外朝循环规律:大家都信身边人)。

历代评价:

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明史》

阅读数 6.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