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害死了岳飞,儿子为岳飞平反;父亲只会逃跑,儿子却挥师北伐;最有望成为南宋中兴之主,无奈做了逃跑皇帝的孝顺儿子……
文/全历史 王莫失
公元1194年6月28日,宋孝宗赵昚(音shèn)在重华殿逝世,终年68岁。
他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时期,为千古忠臣岳飞平反,坚持对金作战,发动隆兴北伐,可谓南宋最后的反击。
说到宋孝宗赵昚,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他父亲大家却耳熟能详,正是那个害死岳飞的逃跑皇帝宋高宗赵构(此处可a到1130年1月24日的临安)。此时不禁有人会问,逃跑皇帝赵构不是因为当年在扬州逃跑的时候丧失了生育能力吗?他哪来的儿子?
其实赵昚是赵构的养子,他是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早年被赵构收养宫中,但是他并不是赵构唯一的养子,他能成功登上皇位,主要是因为一个男人和十个女人。
当年赵构收养了两个养子,而据说当时的韦皇后更喜欢另一个养子赵琢。赵构为了选定皇位继承人,给赵琢和赵昚各自送去了10名美女,当时赵昚身边有一个叫史浩的谋臣,他对赵昚说,这是皇帝在考验你。
果不其然,没过几日赵构就将这10名美女召回进行体检,送给赵昚的10名美女全是完璧如初,而另外10名却都不再是处子之身。就这样,赵昚被立为皇子,继承了皇位。

宋孝宗画像
那么孝宗为何会被后人称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呢?他在位期间都干了什么?
首先,起用主战派将领张浚。
孝宗即位之初,面对赵构留下来的烂摊子,他一手抓科举考试,选拔一些新官员来对抗朝廷中的守旧派;一手抓财政,充实国库,为日后的大动作积聚财力。
另外,宋孝宗赵昚不但不逃跑,而且坚决主战。他一登基便为岳飞的死平反,表明自己主战的决心。而且他还启用了主战派的重臣张浚,张浚这个人在岳飞冤死的事上虽然是个小人(此处可a到1142年1月27日的临安),但他毕竟是个主战派老臣,据说宋孝宗一直很敬重他,于是将张浚抬了出来,聚集朝廷中主战派的力量。
其次,进行隆兴北伐。
金主完颜亮死后,金国出现了内乱,宋孝宗一直认为这是恢复北方的好机会。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为了防止朝中的守旧派干涉,跳过了三省和枢密院,也就是宋朝的行政机构和军事机关,直接给张浚下达军令,对金不宣而战,进行北伐。
这场战争的初期,大宋军队攻克了灵璧(今安徽宿州),获得了一些战果。但很快前线内部出现了矛盾,使得宋军在灵璧全线溃败,史称“符离之溃”。而朝廷中的主和派抓住这个由头起势,再加上有太上皇赵构的支持,最终张浚被罢免,后来死在了离京路上。隆兴北伐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宋孝宗的凌云壮志至此也坠入了深渊。

描绘隆兴和议的画作
宋孝宗的凌云壮志为何会惨淡收场呢?
这一切还要归咎于赵昚的性格太“孝顺”,太软弱。主要体现在对朝政和军事两个方面:
先看朝政方面。
宋孝宗登基之后,赵构成了太上皇,迁居了皇宫北边的德寿宫。然而太上皇赵构虽然退位,但却丝毫没有放弃皇权的意思,不仅大肆扩建居住的德寿宫,而且日常花销巨大,每个月高达四万贯,相当于朝中大臣最高月俸的100倍。
光是花钱也就罢了,更要命的是,孝宗任命的宰执等高级官员,必须要去德寿宫听太上皇的“圣训”,这俨然是大宋朝的另一个权力中枢,而赵构这个太上皇几乎成了另一个皇帝。
宋孝宗面对这一切,一味妥协。当初帮孝宗登上皇位的宰相史浩上奏,说太上皇赵构在德寿宫私自酿酒,而且宫外的运粮船还插着德寿宫的旗帜直接运到德寿宫。
根据宋朝的榷酒制度,私自酿酒是违法的,而太上皇不仅私自酿酒,运到他那的粮食还直接不交税,完全是目无法纪。史浩想让孝宗管一管,结果孝宗不敢管,太上皇赵构听说了反倒不依不饶,特意送了孝宗一壶酒,上门写着“德寿私酒”,简直就是挑衅。而孝宗竟然闷声把酒喝了,气得史浩辞了官。
再看军事方面。。
当初孝宗跳过三省和枢密院直接向张浚下达北伐的命令,就是为了不让太上皇赵构知道此事。
赵构得知之后,果然大发雷霆,立即把孝宗叫到德寿宫,让他立即召回张浚。孝宗不敢反驳,就一直沉默应对。结果当前线北伐的宋军遭遇“符离之溃”后,太上皇立即借机发作,指派主和派代表汤思退组织与金议和,最后在隆兴和议中,由于太上皇的干预,导致汤思退全盘接受了金国的领土要求。宋孝宗的北伐恢复山河的凌云壮志,成为梦幻泡影,他也不得不忍气吞声说了一句:“太上圣意,不敢重违”。
直至1187年太上皇赵构崩逝,赵昚哭晕在现场,要为赵构服丧三年,让太子赵惇主政。再后来,赵昚索性放弃了自己,直接把皇位禅让给了儿子赵惇,自己继续为赵构服丧,这种孝顺程度,在中国古代皇帝中,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后人赐了他一个“孝”字,真可谓实至名归。
历代评价:
乃得孝宗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
——脱脱等《宋史·孝宗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