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子回头》是伦勃朗生命最后一幅大尺幅油画,画面具有意境深沉、使人凝思的艺术感染力。画面集中紧促的光线与构图,凝固了一个感人瞬间,组成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
这是黑暗的人性,被温柔的慈爱和宽恕照亮的瞬间。……无论从宗教还是人性方面,此作都超越了任何其他巴洛克画家的作品。
——罗森博格(艺术史学家)

《浪子回头》是伦勃朗生命最后一幅大尺幅油画,画面具有意境深沉、使人凝思的艺术感染力。
肯尼思·克拉克认为:“那些在圣彼得堡看过原作的人,必会因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图画而被宽恕”。
浪子回头的故事来自《圣经》中的一段文字。
小儿子在花光所有积蓄后回到家,旅行浪费了全部财产,使他陷入了贫穷和绝望,他跪在父亲面前忏悔,希望得到宽恕,父亲以温柔的姿态原谅了他。

上帝的使者为之惊喜的是一个罪人的忏悔。
伦勃朗被这一寓言所感动,画下这样一幅作品。
画中站在右边的是浪子的哥哥,他的双手交叉,像是在做一个拒绝的手势,反对父亲对弟弟的同情。
他对父亲说:“多年来,我一直为您服务,我从未违反您的诫命,但您从未给过我一只山羊,让我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庆祝。但是当您小儿子来这时,他吞噬了您的生活和财产,您却为他杀死了那只肥牛。”
父亲解释说:“这是值得庆祝和高兴的事情,因为你的兄弟已经死了,又复活了。他迷路了,如今却迷途知返”。

早在1636年,伦勃朗就做过一幅《浪子回头》的版画。作品的人物姿势,可能借鉴了16世纪荷兰画家Dirck Volckertz Coornhert的木版画。
画中的浪子丑陋野蛮,形象夸张。

1642年,伦勃朗用鹅毛笔画过另一个版本的《浪子归来》。从这幅同名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时的伦勃朗,对人物形象处理已更为收敛。

1668年,伦勃朗完成了著名的油画《浪子回头》。画中,跪在父亲身前的浪子,只留下一个背影,观者仅能看到他露出的小半张脸。
占据前景大半篇幅的是衰老的父亲与爱子,忏悔的儿子跪在父亲身前,父亲慈爱地将双手放在他身上,低垂着沉思的双眼,百感交集。
两人高低错落,显现在深暗的阴影前,如金属熔铸般闪闪发光,炫人眼目。父爱以巨大的宽容,安抚着浪子的归心。

伦勃朗的这件作品,借助宗教题材来隐喻现实故事:晚年的伦勃朗,遭受丧子的巨大打击,病痛与潦倒正如浪子,在接连经历丧妻、丧子之痛,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
在这幅最后的作品中,有对圣经文本的解读,也有自己的人生领悟和对人世的洞察,游走的艰辛、冷漠的世事,也曾挥霍,也曾富有,最后却是潦倒收场。
正如画中的浪子祈求上帝的同情与怜悯,画中那束照射在父亲手上、游子肩头的暖光,则是回家的安慰及宽容的对待。
这样集中紧促的光线与构图,凝固了一个感人瞬间,组成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观看这件作品,似乎可以感受到伦勃朗最后的感悟,那种难以言述的悲痛,在描绘浓浓的父子之情中得以转化,使情感得到升华。

《浪子回头》笔触自由,酷似提香晚期作品;大块色斑形成厚涂层,使此画气势庄严、雍容但又温厚。画面中,父亲身着大红和金黄色的长袍,这是伦勃朗久已不用的华丽色彩。
幽深黑暗的背景里,藏着几个雕塑般的旁观者。
画面左上角,是一个几乎看不清的女人,她可能是孩子的母亲。旁边坐着的男人,他的服饰暗示着殷实的家境。

画作中,夸张的造型和表情不复存在,被代替的是更加含蓄,引人思考的表达方式。
在技法上,在伦勃朗作品《浪子回头》的画面上,光影效果强烈而具有弥散力,很大程度是通过油画罩染技法来实现的。
罩染,是指用调色油或媒介剂稀释颜料,进行透明或半透明薄染的方法。即用一层透明的薄颜料,覆盖在底层已经干燥了的颜料上。罩染技术使得古典油画中的素描、肌理、色彩、冷暖层次异常丰富。
伦勃朗便是常用厚重的碳酸铅白,堆积出肖像的亮部,再用透明颜料,罩染亮部和绘制暗部,使得亮部灿烂耀眼,暗部幽深通透。
当我们看伦勃朗的代表作时,其中不透明的白色在底层,再用透明的黄色、红色等覆盖,底层的白则透出光来,展现出一种灿烂耀眼的效果,仿佛光源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于画面本身。

伦勃朗研究学者罗森伯格称这幅画为“纪念性”的绘画,罗森伯格写道:“伦勃朗用非凡的庄重,诠释了基督教的怜悯思想。伦勃朗在唤起宗教情绪和人的同情心方面,超越了所有其他巴洛克艺术家的作品。”
这位年迈的艺术家,用一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并没有令画面的力量因此而减少,反而因其心理洞察力和精神意识增强了……观者被某种特定事件唤醒同理心。
罗森伯格表示,浪子回头是一种归宿的象征,是人类生存黑暗的象征。因挥霍而罪孽深重的人类,可以在上帝怜悯下得到庇护。

关于《浪子回头》
伦勃朗的最后一幅大尺幅作品;
画作主题关于人生的体验,救赎;
伦勃朗以罩染技术,达到具有弥散力的光影效果;
伦勃朗借助宗教题材,隐喻现实故事;
作品被视为超越了所有其他巴洛克艺术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