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视到视频号,腾讯为什么做不好短视频?
多次结构调整,也无法找到一个真正可以做好短视频的部门。从微视到火锅视频,再到现在的腾讯视频,只靠兄弟姐妹“补给”,短视频能扶得起来吗?

偌大的腾讯集团,有多少部门在做短视频?多款产品赛马中,为什么还没有一款成功的短视频产品?坐拥社交帝国,腾讯为什么做不好短视频?这也许是腾讯人和大众都很难回答的问题。

最近,腾讯的短视频业务又双叒叕调整了,下一步谁来负责短视频业务呢? 腾讯给出的答案是——腾讯视频。

5月29日,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宣布对视频业务进行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条,是撤销短视频平台产品部,相关人员并入腾讯视频平台部、视频应用产品技术部、视频平台技术部、视频数据科学部。腾讯相关人士提到,这一轮变动无关微视,但是也说明由腾讯视频来接收主要的短视频业务,相比之前出现了很大的改变。

这已经是2018年腾讯复活微视,全力入局短视频之后,第四次大的结构调整。前几次包括将微视并入PCG,建立专门的短视频业务部和裁撤重点业务火锅视频等。甚至到2020,微信也亲自下场,开发了“视频号”。腾讯迫不及待要在短视频领域有所突破。

日活1.5亿,订阅人数破1亿的“老大哥”腾讯视频,可以“奶”得动短视频吗?也许很难,毕竟此前日活10亿的微信曾经对微视开发了视频入口和各类导流,也没有明显的拉动。即使是“视频号”,也并不被的业内看好。

随着抖音、快手日活趋近5亿。这样的垄断格局下,短视频市场也许已经盖棺定论。

但腾讯依旧不服。从2018年至今,为了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短视频平台,腾讯下了很大的功夫。把微信入口开放给微视做导流,成立了多个短视频产品部门“赛马”。现在,腾讯也许还要最后放手一搏。

扶不起短视频和4 次大调整

腾讯似乎一直与短视频风口擦肩而过。

早在2013年,第一波短视频风潮从欧美兴起时,受到Twitter和Vine的影响,国内出现了一批短视频产品。腾讯就在这时上线了微视。

但当时,腾讯面对的是 “新浪微博+秒拍”以及快手、美拍的竞争。当时的短视频产品都过于依赖平台支持,而非从自身出发吸引用户,工具性强,很难创造长久的价值。很多平台在小波的关注后,出现式微迹象。

2017年3月腾讯战略投资快手后,把自己的微视产品彻底下线。据多家媒体报道,这在当时是腾讯总办的决定,原因在于看不到短视频的市场前景,并且持续烧钱。

2018年,随着抖音与快手的攻城略地,攫取用户时长,尤其是的头条系的市场占比迅速提高到10%以上,而腾讯则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

这样的迅速成长,让互联网巨头们也不得不警惕。2018年5月,字节跳动CEO张一鸣在朋友圈留言称“微信的借口封杀、微视的抄袭搬运挡不住抖音的步伐”,马化腾回复对方表示“可以理解为诽谤”。随后两家之后互相起诉对方“不正当竞争”。

这一次冲突,或许是“头腾大战”的正式号角。

针对短视频领域,腾讯接二连三进行了多次业务和结构调整。其中最为重大的决策,就是重启微视。

最初,微视隶属于腾讯的社交网络事业群(SNG)。投资人、互联网评论人魏武挥曾经提到,“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把微视放在SNG部门,而长视频、网生内容的主要部门在网络媒体事业群(OMG),这样分不合理,为内容联动提供了很多障碍。”

很快,在当年10月的组织架构调整中,多个部门合并为现在的内容事业部(PCG),而微视和腾讯视频、腾讯新闻等的合作也更加紧密。

腾讯各个平台陆续对微视开放了入口、资源合作等,甚至微信也破天荒地敞开大门。

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微信朋友圈发布视频同步到微视的功能。也就是说,凡是微信的用户,都可以有机会在微视同步发布视频。这是极大的引流优惠。

直到2020年春节期间,微信全力推广视频红包。在其中也加入了“用微视发视频红包”。在微信给好友发红包时,只要在聊天界面点击“红包”,就会出现“用微视发视频红包”这一选项,该功能与“微信红包”、“拜年红包”同处于一个权重。

这期间,微视也不惜高价在抖音挖掘网红,和视频的《创造101》联动,开辟独家入口,最大限度提高曝光度。

但是由于微视的增长一直乏力,腾讯内部一直在加紧研发新的产品线。2018年结构调整后,PCG专门成立短视频部门,进一步整合火力。

这期间,腾讯一度投资和内部孵化了近10个产品项目,包括yoo视频、音兔、速看视频、腾讯时光、猫饼等APP等等。

其中,最有名气的是yoo视频。2018年11月1日,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副总裁林松涛发布yoo视频项目,还高调喊话:“短视频市场还未盖棺定论。”

但这个项目前后加起来却只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

前期yoo视频寄希望于以PGC引导UGC的模式重塑短视频产品,并建立了各式各样赛道模式。赛道内排名考前的达人,会结合腾讯视频资源出现在其自制综艺节目中,以希望用“造星”的方式吸引网红参与。

腾讯短视频矩阵

由于成长仍然过于缓慢。半年后,yoo视频从一个潮流、娱乐为主的平台,转变为主打下沉市场的草根平台,名称也改为接地气的“火锅视频”。

2019年11月,“晚点latepost” 报道火锅视频遭整体裁撤。之后,腾讯给出了回应,称火锅视频团队并入腾讯视频,一起探索长短结合的综合视频方向,属于内部优化。而其他短视频项目也陆续停止了更新。

从一念之差错失机会,到产品“赛马”失效,腾讯在短视频领域,陷于僵局。这对于PCG部门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挫败,随之而来的就是频繁的换帅和部门调整。

为什么腾讯在短视频上屡战屡败?

这次结构调整后,接过烫手山芋的是“老大哥” 腾讯视频。

长视频网站做短视频,在2019年已经成为趋势。

腾讯视频和爱奇艺都已经开始发力。腾讯提出“长视频+短视频”战略;爱奇艺建立了“爱奇艺号”并吸引诸多知名网络红人和MCN入驻。爱奇艺在移动端定制的竖屏短剧《生活对你下手了》,在市场上掀起了竖屏剧的热潮,也让大众对视频网站的“短内容”产生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视频一直在为短视频平台输送资源,不论是APP导流,还是剧集、综艺相关的明星资源。比如用户使用yoo视频、微视时,可以送腾讯视频VIP、观看腾讯视频时跳出相关推广等等。

但是视频网站做短视频,可不是把视频剪短那么简单。短视频背后的逻辑是人,是网红和MCN的急速成长和商业价值。要赶超抖音等头部平台,视频网站也需要转换思维。

陈悦天分析,腾讯视频接管后,发展的短视频应该更多对标的是B站、西瓜视频等中等长度的视频,而非与抖音快手直接对战。

就如同抖音最早从音乐切入,转化成洗脑神曲,获得全民关注;而快手早起的快速发展源于对下沉市场用户的调动,内容多元化和去中心化,一句“双击666”,让大家看到了一个“隐藏的世界”。

微视最严重的问题,是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内容定位。微视重启后,一直没有能够引爆公众的参与的热点。

微视上用户少,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打法。正是因为缺乏一个鲜明的标签,致使微视在拥有强大的知名度的现象下,却面临着不火的尴尬。

同时,微视复活后的产品性能也没有达到最佳。

比如同样是推荐算法,微视的信息流就被用户抱怨不够精准,视频数量少而且质量低。这在普通的app上似乎很正常,但放在一款腾讯主推的产品上,就显得名不副实。

当时,微视为了拉拢短视频内容创作者而高调宣扬“30亿补贴”,后来却不了了之。期间,大量微视达人被拖欠工资,不断投诉。这样的套路让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很“受伤”,微视上的精彩内容也越来越少。

甚至,为了留住内容创作者,微视还过早开启了商业化,在日活只有500万时就开始做红人广告,而快手全面商业化时,日活已经突破2亿。

另外,在微视和其他短视频的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腾讯系的“兄弟姐妹”。

短视频成为腾讯的首要发展的重点后,几乎动用了全部的资源导流,2017年下半年开始,腾讯视频停止接受头条的流量购买需求,2018初开始腾讯渠道全面停止, 而QQ、QQ浏览器、QQ看点、腾讯视频、腾讯新闻全员出动为微视导量。最后微信也上马。

辰海资本合伙人陈悦天曾经提到,腾讯如果只能依靠微信来推广微视,很难达到效果。“如果微信强推短视频,很可能会污染朋友圈的私人空间。每一次微信改版都很谨慎,就算朋友圈的广告推广也有次数限制。微信要注重隐私的保护和私人空间的维持,就要做出权衡。”

虽然张小龙也在松动,他本人曾多次表示不会看用户的聊天记录,也没有把订阅号做成信息流的想法。但是,近期微信也上线了“发现公众号”和“视频号”功能,开始进一步尝试信息流和短视频。

可见,腾讯不差钱,也不差平台和流量,却并没有发展短视频的良好基因,微视的发展,也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腾讯不想放手

但相比产品的失败,腾讯对短视频一如既往的坚持则更加罕见。

此前,腾讯也曾经试水电商、搜索等业务,试图与阿里、百度、360等分庭抗礼,都很快放弃。而这一次,即使在经历了4次框架调整,腾讯依然在尝试更多的业务和融合。

“这归根结底是一场用户时长的争夺,腾讯没办法放弃。多一个人刷短视频,也许会少一个人玩游戏,刷微信。这牵扯到腾讯自家的地盘。”魏武挥提到。

QuestMobile报告显示,2019年底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8.2亿,同比增速超32%,平均10个互联网用户中就有近8个人在使用短视频APP。用户应用场景的迁移和使用习惯的改变,短视频的市场红利让每一家公司都眼馋。

但腾讯很难放手。2019年《财经》的采访中,有腾讯集团人士提到,“去年腾讯对微视还有赶超抖音的期待,但换了好几员大将,倾注了大量资源,到今年夏天,大家的情绪越来越绝望。”

尽管如此,微视依然照常运营,而短视频部门的调整也在继续。

2019年下半年,微视团队几乎都在加班中渡过,但是DAU仍然保持在1000万左右,而这一年团队的目标是4000万。据《财经》报道,短视频相关部门在2019年可能都没有年终奖。

2020年初,微信开始公测“视频号”。视频号甚至不限制私域流量,可以自由的在评论区以及视频里以及在标题内容中带公众号、小程序的链接,可见微信在视频号上倾注的希望。

视频号可以承担腾讯的短视频野心吗?至少现在还很难见分晓。

阅读数 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