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勃朗不仅是荷兰黄金时代卓越的艺术家,还是一个敢于和世俗偏见抗争到底的悲剧英雄。永远充满革新与挑战的伦勃朗,让黄金时代的艺术世界翻天覆地。
若我想要丰实我的灵魂,不以荣耀,但以自由。
——伦勃朗

年少成名,快意人生
伦勃朗于1606年7月15日生于荷兰共和国时期的莱顿,宽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条件,让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16岁的伦勃朗,就入莱顿大学学习法律,然而,钟情于艺术的他放弃学业,在莱顿为一名画家当学徒。
之后,伦勃朗又前往阿姆斯特丹,师从著名画家彼得·拉斯特曼。拉斯特曼深受巴洛克大家卡拉瓦乔影响,作品明暗对比明显,笔触十分细腻。
跟随他的伦勃朗,自然也十分重视明暗的布置与运用,很快就掌握了素描、油画和蚀刻版画技能。年仅22岁的伦勃朗就开始招收学徒。

1631年,25岁的伦勃朗离开莱顿,前往阿姆斯特丹。正值荷兰黄金时期,私人订购及艺术家自主售画变得越来越普及,很大一部分私人订购画作,就来自新兴的“贵族”阶层。伦勃朗很快便成为阿姆斯特丹最主要的肖像画家。
伦勃朗对戏剧深怀兴趣,于是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利用如同舞台灯光的亮色,描绘明暗背景下的人物。
26岁的伦勃朗,完成订单《杜普教授的解剖课》,他凭借精湛的绘画技巧,与众不同的生动构图,一举成名,跻身画坛执牛耳者。

1634年,伦勃朗娶年轻美貌的萨斯基亚为妻。萨斯基亚出身名门,父亲曾任瓦登市市长,她还是阿姆斯特丹第一画商的侄女。两人早年的婚姻生活富足而快乐。
这一时期,伦勃朗创作了大量油画、素描和版画,以表现他的美好生活。

当时的伦勃朗,年少成名,订单接踵而至,生活美满甜蜜。住在阿姆斯特丹的富人区——布利街的一处豪宅,价值1.3万荷兰盾。他们的豪宅也就是现在的伦勃朗故居。
他从世界各地购买收藏品:古董、首饰、异国服装等等,他画室的规模不断增长,学徒一度达到了50人。
伦勃朗将娴熟的油画技法与富裕阶层的审美趣味完美融合,来自上流社会的订单蜂拥而至,不仅为他积累了大量财富,也让“伦勃朗”的名字如日中天。

一幅画,一场命运的赌注
处在人生巅峰的伦勃朗,以1600荷兰盾的价格,接下生平最重要的订单——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的委托,为他们创作一幅群体肖像。
这一次,伦勃朗做出更大的跨步,画中的每个人,不但所占比例、姿势不同,连色彩和光影都完全不一样。
在《夜巡》中,伦勃朗将他擅长的光影效果——即后世所谓“伦勃朗光”发挥得淋漓尽致。伦勃朗通过明暗对比的精细化处理,将强烈的明暗光线聚焦于几个主要人物身上,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在作品中,“伦勃朗光影”不仅照亮了整个画面,延伸了画面微观细部,便于塑造了衣饰珠宝的肌理,也衬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夜训》成为伦勃朗笔下《最后的晚餐》和《创世纪》,也成为其最杰出的作品。
画作长3.6米,宽4.37米的巨大的尺幅,光与影的戏剧性对比,以及通过静态的画面而反衬出动态十足的军事场面,都为《夜巡》赢得前所未有的掌声。
这是一幅充满艺术野心且超越时代之作。

然而,讽刺的是,这样一幅开拓性的画作,却为他带来祸端,伦勃朗因《夜巡》没有遵从当时的绘画惯例,超越订单“份额均等又不失风貌”的要求。而被告上法庭,伦勃朗的事业和声誉蒙受巨大的挫折。
伦勃朗当然拒绝修改,他要改变世人欣赏画作的眼光,他要让色彩表达思想,让光线表达情感。
伦勃朗在画坛的失宠,被认为是上苍对他不可一世、傲视一切的警告。伴随这次惨痛经历,接踵而至的诋毁、赞助人的疏远、家庭的破碎,36岁的伦勃朗,人生从巅峰跌至谷底。
《夜巡》成功了,却不在1642。

遭遇命运“滑铁卢”
身为画家,能想象到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订单锐减?被委托人羞辱?还是遭世人嘲笑?
都不是。最惨的是你必须亲手撕毁你心爱的作品。
晚年的伦勃朗,就不得不遭受这样的打击。他亲手撕毁精心创作,却被委托人否认的《朱利厄斯·西维里斯的阴谋》。
作品被保留的残片,被拼接后,如今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与他的其他杰作同场展出。他们见证了伦勃朗最凄苦的晚年生活。

1669年10月4日,63岁的伦勃朗在贫病交加、孤独凄苦中死去,几天后,他被草草葬于荷兰归正教会拥有的一座无名墓地。
11个月前,他唯一的儿子、27岁的蒂图斯死于一场席卷全城的瘟疫中。伦勃朗的后半生本就悲剧不断,生命最后20年更是贫困交加。
虽然伦勃朗的后半生遭遇挫折,穷困潦倒,但他不仅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爆发出惊人的创作激情和艺术天才。
这一时期的伦勃朗,对光影的把握得心应手,笔触更加潇洒粗犷,但是对故事和情感的表达却更加含蓄,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1650年代后,伦勃朗的画面语言更有力,他利用油彩叠涂,使画面更具立体感。
伦勃朗晚年时期的作品,愈发追求强烈的表现力,形式放纵而含义深远。他的笔触更加奔放自由,色块也愈发凝重。
晚年的伦勃朗,不断地面对自我,画出最为精彩的自画像。在他平生近百幅自画像中,伦勃朗坦诚地打量自己,他的目光包含着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荣耀、快乐、挣扎、衰老、死亡……

伦勃朗的作品,深刻地结束出他自己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灵魂深处的光辉。
艺术史学家,评论家雅各·卢森堡在谈到伦勃朗时说:和他同时代的画家,用画笔描绘周围的世界,而伦勃朗,用画面展现自己的心灵。
荷兰学者德斯坎普斯认为,“伦勃朗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欧洲原有的赞助体系进行了挑战,并成功地在17世纪新兴的资本主义市场运作中,为艺术争取到了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