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牙大使麦德乐:怎么才能有礼貌地向雍正皇帝提起天主教的事?在线等,挺急的。
文/全历史 拾贰酱
1726年(雍正四年)6月10日,葡萄牙使团麦德乐一行抵达中国澳门。他们受到澳门民众的隆重欢迎后,带着恢复在华传教权的目的,踏上了觐见雍正的路程。
虽然康熙(此处可a至1716年5月10日的北京)在位时被称为传教士来华的蜜月期。但这些行为在康熙眼中不过是朝贡而已,并没有承认过与他国的平等外交。这一点,在乾隆(此处可a至1751年2月8日的北京)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时如出一辙。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从康、雍、乾三朝一致拒绝西方传教的诉求来看,清朝皇帝们对西方国家也一直抱有戒心。
不过麦德乐的访华过程却较为特殊。他不仅受到清朝大臣在澳门的远道相迎。觐见雍正时,还乘坐了华贵的天鹅绒八抬大轿。规格之高,前所未有。
雍正更是在礼仪问题上做出了让步,让葡萄牙人认为这是一次平等外交。
那么,为什么雍正要如此大张旗鼓地迎接麦德乐使团?
第一,雍正想利用麦德乐为自己上位的合法性做舆论支持。
麦德乐使团觐见的官方声明中称,此行是来悼念已经逝去的康熙皇帝,并庆贺新皇登基。虽然雍正已经登基四年了,但却这恰好符合他的政治需求。
这是因为康熙年间九子夺嫡一事,让雍正背上了残害手足、不忠不孝的名声。民间对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存疑,甚至传闻立储诏书被雍正篡改。在今天的影视剧中,还能看到雍正将“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四阿哥”的桥段。
雍正此时高调接受外国使臣的朝贺,可以证明其他国家对他继位的肯定。
第二,雍正喜爱西洋文化。
雍正(此处可a至1678年12月13日的北京)除了表面上看起来严肃的帝王一面,还有私底下热爱西洋文化的一面。
他是中国第一个穿西装的皇帝。还请画师将他的西装形象画下来,雍正头戴栗棕色的卷曲假发,脖子上系着白色的丝巾,身穿墨绿色西洋长礼服,腿上是蓝色丝袜,俨然一副欧洲贵族的打扮和太阳王路易十四(此处可a至1719年4月1日的北京)有得一比。

雍正伏虎图
另外,雍正是个眼镜控。他曾打造了30多副各式各样眼镜,放在紫禁城各处,以备不时之需。他还像父亲康熙一样爱喝洋酒。这种对西洋文化的喜爱与好奇,延续到乾隆一代,成为清代皇帝乐于接见西方使团的心理动机之一。
不过,雍正皇帝对麦德乐使团的态度并非始终如一。为什么这么说呢?
历来清朝皇帝在接见使臣递上的国书时,都要求使臣先将国书放在书桌上,再由大臣转奉给皇帝,小小的举动,却体现了不平等的外交关系。麦德乐多次挑战这种“不平等”,比如拒绝学习中国礼仪,拒绝三跪九叩之礼,要求亲手递交国书等。
雍正皇帝对这些举动都欣然以对。他不仅赞扬麦德乐“有礼貌,令人喜欢”, 还破例收下了麦德乐进贡的所有礼物。要知道,俄国使臣觐见康熙时,礼物全都被拒收了。而马戛尔尼觐见乾隆时,只被允许将国书递给和珅(此处可a至1799年2月14日的北京)。雍正甚至还答应了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这种具有殖民意味的举动。
但是,每当麦德乐觐见雍正,试图商讨传教事宜时,都被雍正不容质疑地打断了,可以说令葡萄牙使者十分尴尬。
那么,为什么雍正在礼仪和居住权问题上都做了让步,却唯独回绝了其传教请求?
首先,雍正相较康熙和乾隆,更需要显示自身的宽容。对于他来说,繁文缛节上的小让步,可以缓和他在前两年大兴文字狱(此处可a至1921年3月27日的南京)和清除功臣的负面影响。
当时清朝大臣不仅不觉得丢面子,还称颂“九洲归化,中外咸宁” 。可见,雍正把此事当作树立自身威望的大好时机。
其次,雍正拒绝葡萄牙传教的政策袭自圣祖康熙。康熙帝虽然与传教士交往密切,但通过他令南怀仁研制火炮和传教士修历法等事可以看出,他更看重西方技术的工具性价值。
再者,基督教的传播已经影响了清朝的边疆安全。康熙时,在罗马教廷的授意下,清朝的基督教人士发起了“礼仪之争”,并引发了传教士聚集的福建、广东地区内乱。广东总兵曾上书康熙,说大量洋人趁机寻衅滋事,不利于地方稳定。
康熙意识到基督教会扩大其在华势力的意图后,旋即禁教。雍正是最能揣测圣祖心意,最爱模仿圣祖的皇子。所以雍正登基后,正式对基督教传播下达了禁令。
麦德乐使团觐见雍正一事对中葡两国主要造成了以下两方面的影响:
首先,葡萄牙在华传教优势逐渐消失。自葡萄牙人达伽马(此处可a至1497年7月8日的里斯本)开辟欧洲到好望角、印度洋的航线之后,葡方就获得了 “保教权”。即罗马教廷(此处可a至962年2月2日罗马)授予的保护天主教在非天主教国家传播的权利和义务,是天主教传教事业上的一种优惠特权。
据统计,一直到嘉庆之前,欧洲各国入华约600余名传教士,其中葡萄牙籍数量占到一半。另外,传教士与欧洲的联络,大部分要通过葡占澳门。可以说欧洲在中国传教的拓荒事业,是由葡萄牙人完成的。比如罗明坚作为“西方汉学之父”,就是随葡萄牙商船进入中国,在广东、江苏和广西等地,建立了大量教堂,并在澳门完成了中文学习。

罗明坚曾将中国典籍《四书》中的《大学》翻译成拉丁文传播至欧洲
但路易十四执政时期,也就是康熙时期,法国传教士在清廷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为康熙制作《皇舆全览图》的9位传教士中,法国籍占了7位。
麦德乐使团的无功而返,导致葡萄牙恢复传教优势地位的愿景破灭。而鸦片战争后,法国正式获得了中国地区的保教权。
其次,中国在欧洲国家眼中的天朝形象被打破。麦德乐在出发前,是确定了自己并非“进贡”的身份之后,以正常外交姿态进入中国的。他进京时,还有几百名军队和乐手列队欢迎,规模浩大。他觐见雍正时,亲手将国书呈上。这些举动,都深深改变了欧洲国家的贡国形象。
欧洲人惊讶于,原来一直以天朝自居的中华帝国也有平等待人的一天。政治上的让步,对应的必然是国力上的下降。当马戛尔尼看到清朝社会的贫瘠与落后,侵略随之降临。
历代评价
1、彼既以天主之教教人,而复借黄白之术以收拾人心,则以幻术愚人,以资财给人,其所设心,殆有在矣?
——清朝官吏李卫
2、西洋天主化身之说,尤为诞幻。天主既司令于冥冥之中,又何必托体于人世?若云奉天主者即为天主后身,则服尧服、诵尧言者皆尧之后身乎?此则悖理谬妄之甚者也!
——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