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伯特·李的雕像即将被拆除,他曾被视为美国英雄
在这场席卷全美的大规模抗议活动中,多个南方州的游行群众达成了一个他们由来已久的心愿。
据《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多家媒体援引弗吉尼亚州政府一位内部人员当地时间6月3日透露的消息,弗吉尼亚州长拉尔夫·诺森准备在星期四正式签署命令,拆掉首府里士满的一座刻画罗伯特·李的大型雕像。作为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军的统帅,李曾在很长一段时间被美国的主流叙事描述为美国,尤其是美国南方州的英雄。但近几年来,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深入,这位昔日英雄开始被视为白人种族主义殖民者的象征。在弗吉尼亚州,有关他的雕像是否应被拆除已经引起了诸多争议。
自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抗议活动影响到美国南方,弗州示威群众就把拆除罗伯特·李的雕像作为了重要政治诉求。虽然州长的正式命令尚未下达,但这座雕像已经被愤怒的游行民众“百般折磨”——其表面现在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涂鸦和针对警方的谩骂。
“谁说我们的抗议没用?谁说我们的抗议愚不可及?”27岁的里士满音乐家梅尔·谢尔顿举着扩音喇叭高声向游行民众喊道,“看看我们的成就吧,我们将成为这个国家的引路人!”
但这座雕像只是罗伯特·李在南方诸多雕像中的其中之一。作为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独立政府——美利坚邦联的“首都”——里士满依然保留着不少那个时代的“遗物”。州政府名下的罗伯特·李雕像只有那一座,按照去年通过的新法,其他四座雕像将从7月1日起归里士满市政府管理。
也是在6月3日这一天,该市非裔市长勒瓦尔·斯通尼宣布,他将出台政令拆掉其他所有罗伯特·李的雕像,时间就定在了7月1日。
“拆除这些雕像是化解里士满的黑人公民与弗吉尼亚人之间隔阂的开始。”斯通尼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里士满不再是南部邦联的首都了,现在的她是多元的、是充满丰富特质的,她热爱居住在这里的所有人,而这里的人们也将用行动来向世人证明。”
里士满市委员会的委员迈克尔·琼斯是“拆除邦联纪念物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在听说这一消息后,他发布推文称,“萦绕在我们父辈、祖辈头顶的阴霾终于在这个时代由年轻人驱散。这不是我个人的胜利,这是你们所有人的胜利!”
罗伯特·李是谁?
1807年出生在弗吉尼亚的罗伯特·爱德华·李与那个时代南方很多种植园主一样,自己也蓄有黑奴。但他更知名的事迹还是在战场上。作为南北战争爆发后邦联军(即“南军”)部队总司令,他常常率领部队以少胜多,让联邦政府军(即“北军”)颇为头疼。
而在战场优势被北军部队掌握、邦联军节节败退之时,罗伯特·李又做了一个让后来美国历任政府都极为赞赏的决定:他没有接受邦联政府提出的将部队化整为零,在乡村地区打游击的提议,而是选择率部投降。对于联邦政府来说,罗伯特.李此举是推动南北统一;而对于南方人民而言,罗伯特.李的投降也减少了人民伤亡。
战后,罗伯特·李致力于教育事业。作为校长,他将华盛顿学院由一所不知名的小学校转变成美国第一所提供商业、新闻与西班牙语课程的大学。

罗伯特·爱德华·李(Robert Edward Lee)
从名将到英雄再到教育家,罗伯特·李在世时就已享有声望。但他绝想不到,在其百年之后,他竟又成为另一种文化符号。
南北战争结束后,南方文化圈逐步形成了 “败局命定论”(Lost Cause)的历史叙事。这套理念淡化了对蓄奴制的反思,把邦联时代的政治军事人物形容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英雄。而悲剧英雄的具象化人物代表即是罗伯特·李。
在这种叙事情绪的助推下,19世纪末开始,南方各地涌现了很多以邦联时代知名人物命名的街道、公共设施和雕像。与此同时,在1876年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吉姆·克劳法》颁布后,南方人士在认同“败局命定论”暗含的阶层优越感的基础上又强化了业已存在的种族歧视心理。
上世纪五十年代民权运动时期,一度被废除的“邦联旗”作为一种南方地区的文化遗产又再度兴起,反对民权运动的人用邦联旗来表示对废除种族隔离的不满。臭名昭著的“三K党”也是在此时开始使用邦联旗。而作为邦联时代的战争英雄,又曾是黑人奴隶主的罗伯特·李则成为白人至上主义者们信奉的文化符号。
2015年6月,一名白人至上主义分子在南卡罗来纳州的一座教堂枪杀了九名黑人,他的个人主页上就有邦联旗的图案。
此次事件之后,美国的“拆除邦联纪念物运动”就进入了一个新高潮。据南方反贫穷法律中心统计,2015年2017年,美国各地移除了至少60个邦联的标志。白人至上主义者和其他极右翼团体也在此期间多次举行抗议。
2017年8月12日,极右翼团体和反极右翼游行者在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爆发冲突,造成一名32岁女性死亡。而冲突的导火索正是极右翼团体抗议移除罗伯特·李的雕像。
反对者与替代者
这个底座达50英尺高,人形高度14英尺的罗伯特·李雕像自1890年正式亮相以来,已成为里士满人情感内核的实体寄托。

当地时间6月3日,里士满的示威民众在罗伯特·李的雕像基座上表达政治诉求
最初,它曾是“败局命定论”历史叙事的现实载体;之后它成了该市最宏伟壮丽的居民区的中心位点;到了今天,它又成了种族分裂、观念激辩的符号象征。
当雕像即将拆除的消息出现在名为“弗吉尼亚扛旗人”(Virginia Flaggers)的Facebook账号上时,这条内容下的评论区一片哀鸣。有人悲伤,有人怒骂,也有人表示难以置信:
“上帝啊,这简直太荒唐了!”
“这种残暴行径如果真的发生,那将是这座城市最黑暗的一天!比北方佬打进里士满那天还要悲惨!”
“弗吉尼亚扛旗人”是由弗州邦联时代的一群后裔组成的团体,这个组织常常扛着邦联旗在阿瑟·阿什大道上游行,故有此名。
对拆雕像决定持反对意见的共和党议员们指责诺森和斯通尼此举是在转移公众视线。他们指出,在应对此次抗议活动时,州政府和市政府都没履行应尽的责任。就在做出拆雕像决定的前一天,诺森还因警方使用催泪瓦斯驱逐和平游行的抗议人群而在向公众道歉。
“州长和市长用这种套路一点都不让我惊讶。”弗吉尼亚众议院少数党领袖托德·吉尔伯特表示,“从市政厅到行政大厦的抗议活动都在彰显着政府的失败。所以他们急切想要切换话题。”
虽然反对者们义愤填膺,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里士满正在发生变化。
近几年,里士满市内出现了越来越多赞颂女性和少数族裔的纪念作品。在行政大厦外的雕像纪念的是女学生芭芭拉·约翰斯和她的律师们,正是他们的努力结束了里士满的校园种族隔离制度;而位于宽街(Broad Streert)上的雕像纪念的则是玛姬·沃克尔,她是全美第一个入职特许经营银行的黑人女性。
去年最具话题性的艺术品是弗吉尼亚美术馆展出的一座由艺术家凯新德·威利创作的名为“战争谣言”的室外雕像。
这座雕像的样式仿造的是纪念碑大道上邦联时期代表人物金·斯图尔特,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雕像刻画的是一位当代都市黑人男性,他骑着高头大马,形象威武。
这座雕像在全美赢得了广泛欢迎,因为它将有关象征符号的辩论放在了一个全新语境中。

凯新德·威利(Kehinde Wiley)创作的名为“战争谣言”的室外雕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周末开始的抗议活动中,这座雕像安然无恙。但它的隔壁,由大理石制成的美国南方邦联军总部遗址却遭到了部分焚毁。遗址内的一些文物被付之一炬,其中还包括一面曾在南军著名将领, “石墙”·杰克逊的营地迎风飘扬的邦联旗帜。
多米诺骨牌
弗吉尼亚的罗伯特·李雕像并不是唯一一个面对被拆命运的邦联时代遗迹。本周已有至少两个城市移除了此前设在公共区域的纪念雕像。
6月1日,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市长下达命令,要求拆掉位于林恩公园的一座有着115年历史的南军士兵与水手纪念雕塑。
其实在市长做出决定前,这座纪念碑已经被抗议民众捣毁:整个雕塑被人从底座上斩断,雕塑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也被民众的涂鸦弄得面目全非。

“瘫倒”在伯明翰林恩公园的南军士兵与水手纪念雕塑
当日晚上8点左右,巨型起重机把雕塑装走,在场民众欢呼雀跃。不知是否是巧合,6月1日恰好也是“杰弗逊·戴维斯日”,这一天本来是阿拉巴马州人民纪念邦联政府领导人杰弗逊·戴维斯的。
费城也在6月3日早上拆掉了一座雕像,其刻画的是该市前市长弗兰克·里佐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保守派领导人,里佐奥采取强硬措施对待黑人和同性恋群体,这些行为近年来一直为人所诟病。自从其雕像于1999年落成后,它就成了种族主义和强权压迫的象征。
其实就算没有此次抗议事件,费城也已决定在2021年拆掉它,只是这次大规模抗议活动加速了这一进程。

遭到费城民众涂鸦的弗兰克·里佐奥雕像
除了上述两座城市,全美还有多地爆发了损毁纪念碑、雕像事件。上周六在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抗议者们爬上了15英尺高的邦联军士兵雕塑,还在基座上胡乱喷漆;在南卡罗兰纳州的查尔斯顿,“黑人的命也是命”、“叛国者”等红色喷漆布满了1932年落成的查尔斯顿市邦联守卫者雕像;在北卡罗兰纳州,罗利州议会大厦的南方联盟纪念碑上被标上了一个黑色的X。
罗伯特·李将军本人的雕像在里士满以外的地方也同样不受待见。肯塔基州穆雷市的一位橄榄球教练星期二给市长写了封公开信,要求政府移除李将军的雕塑。他还表示,如果需要帮助,他很乐意来帮忙。
“我是一个非裔美国人”,这为名叫谢尔曼·尼尔二世的教练写道,“我受够了。我没法容忍在我们的社区继续存在一系列由政府出资建造的象征种族主义的雕塑!”
在接受美国当地媒体采访时,尼尔表示他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会,如果不采取些行动,今生恐怕都很难再对这些事情做出改变了。”
的确,在这个和平抗议与打砸抢烧并置而出的非常时代,如多米诺骨牌般倾倒的英雄雕像正成为这场集体运动的绝佳注解。曾经振奋人心的宏大叙事正在垮塌,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振奋人心的宏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