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造反有理
建文啊建文,这可是飞龙骑脸的局,你怎么就输了呢?

文/全历史 杨悦

1402年6月9日,燕王朱棣(此处可a1360年5月2日的南京)突袭中央军盛庸军队,成功渡过淮河。南京城的最后一道天然防线崩溃,朱棣一路从扬州杀入南京城,几乎再没遇到有力抵抗。两个多月后,朱棣谒陵即位,改元永乐。这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的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

西汉时的七国之乱(此处可a公元前154年1月17日的长安),吴王出兵十余万,吴楚联军更是有30余万兵士,与西汉中央军不相上下。这场叛乱也不过维持了3个月。

朱棣起事时只有区区八百亲兵,建文帝经过4年苦心经营,举全国百万大军,竟落得被迫退位,生死成迷的下场,郑和(此处可a1430年1月19日的南京)还得出海寻他。

建文帝朱允炆

除了朱元璋生前为建文帝杀尽功高盖主之臣,为太孙留下了无将可用的隐患之外,还有什么原因造成了建文的失败。朱棣又是怎样赢下这场造反之战的?

从舆论角度来看,藩王朱棣为何敢于向正统皇帝宣战?

朱棣起兵号称靖难,也就是清君侧

朱棣在檄文中说,我要去南京帮助清理侄子身边的奸臣,尤其是齐泰黄子澄,连叔叔们去给爷爷奔丧都不让,真是离间骨肉、迫害宗室的千古罪人。所以,我造反有理。这个道理不是我朱棣说的,是你爷爷在《皇明祖训》(此处可a1385年11月3日的南京)里说的。

虽然历史上打着“清君侧”旗号造反的人不胜枚举,但是朱棣这一招,却成功将君臣矛盾转移为建文帝与朱姓宗室的矛盾。

朱元璋极看重宗室,认为宋元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宗室弱小。他评价七国之乱,也是天子薄情寡恩,逼得七王造反。所以,他大封宗藩并且清理外人,大杀开国武将。

建文即位后,仓促削藩,将矛盾激化。他先是以文抑武,禁止藩王王子参与政事,绝了宗室的为官之路。然后,一月之内连削三王,把亲叔叔湘王逼到自焚而死。汉景帝虽然削藩,但至少保留了其爵位和口粮。

朱棣自知没有活路,只能凭八百府兵殊死一搏。与其说是造反,不如说是自卫。而且朱棣提出诛杀齐、黄,建文帝也没有果断弃车保帅。反而重用二人,与藩王针锋相对。

所以,朱棣起兵后,势大的藩王只有辽王主动归附,其他均置身事外。宁王甚至拒绝奉诏入京,后来还在朱棣的威逼利诱之下,入伙靖难军。而七国之乱中,被当作炮灰的梁国都没有叛变。建文帝可是大失宗室人心。

那么,建文帝朱棣留有余地也就不难以理解。虽然建文的“勿杀吾叔”未见正史记载,但是从削藩顺位,以及朱棣多次从战斗中全身而退等事来看,建文的确需要挽回自己残杀宗室的形象。

即使打赢了舆论战,但这毕竟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拥兵十几万的吴王刘濞都败了,同为将领出身的朱棣,为什么能够在巨大的兵员劣势中逆袭?

第一,朱棣善用骑兵奇袭。他常年与北元作战,充分吸收了蒙骑的奇袭战术。

靖难之役前期形势图

靖难初,老将耿炳文率13万中央军出击。耿没有料到,兵力弱小的朱棣剑走偏锋,率先夜袭雄县

雄县失陷,朱棣猜测鄚州军队会来驰援,便再次奇袭兵力虚空的鄚州。得鄚州时,朱棣获悉了中央军主营西侧薄弱的情报。这次,燕军的轻骑彻底打乱了大军阵脚,耿炳文败走。

随即,朝廷50万大军倾巢而出,对燕军进行第二次北伐。朱棣无奈之下,率领数百骑兵急行大宁

他趁宁王不备,从西南速攻,最后收编骑兵中的特种兵——朵颜三卫。虽然兵行险着,但朱棣经此,扩充兵力到12万,具备了与中央军抗衡的实力。

朵颜三卫

第二,朱棣灵活运用游击战术。李景隆50万大军在白沟河惨败,天气转冷,便准备撤回德州休整。

朱棣利用南军防寒物资不足的问题,率军佯攻大同李景隆果然中计,出兵支援。朱棣却领兵绕回了北平。

中央军在北方疲于奔命,不仅一无所获,还冻死冻伤一大批。在朱棣的消耗战术下,李景隆节节败退。

第三,堪比张良姚广孝,关键时刻给予朱棣正确建议。

东昌之战,是朱棣起事以来最惨重的失败。他没有听取姚广孝不攻城的意见,在重镇济南久攻,被中央军反击。期间朱棣身陷重围,帅旗都被射烂了。多亏一场沙尘暴,才捡回性命。燕军损失精锐,退守北平。

朱棣渐渐萌生退意。此时,当初力劝朱棣举兵的姚广孝再次站了出来。

姚虽从未临阵指挥,却有常人不及的高瞻远瞩。他极力建议朱棣,此时不应在意失败,而是一鼓作气突袭南京。

出兵之前,朱棣为了告慰阵亡将士,在阵前脱下衣袍点燃。这把火,也点燃了燕军只进不退的士气。

朱棣一路向南疾行奔袭,先后赢下了夹河藁城灵璧之战。到淮河攻击盛庸军队时,建文已经失去翻盘的机会。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靖难之役的时间地图

那么,相比平定七国之乱汉景帝建文帝靖难之役中犯了哪些致命的错误?

第一,建文对武将疑心过重。

建文朝唯一留下的老将耿炳文,虽然初次作战失败,但他后期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是正确的。但建文帝却临阵换将。这才让纸上谈兵李景隆白白断送了50万大军。

大将徐辉祖参与白沟河之战,成功掩护中央军精锐撤退,并于齐眉山阻击南下燕军,加上暑热,燕军一时陷入窘境,战事难得出现转机。

建文帝却担心徐辉祖朱棣的小舅子,将他召回。

第二,建文帝对顾命大臣百般依赖。

靖难之前,朱棣为表忠心,曾将三个儿子送到南京作人质。建文听了黄子澄的馊主意,将三位质子释放。靖难爆发后,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北平,为燕军提供后勤保障,这也成为永乐迁都(此处可a1402年 12月18日的南京)的原因。次子朱高煦也成一员猛将。

永乐年间造反的 朱高煦

朱元璋去世,齐泰提出不许藩王回京吊丧,建文也答应了,这成了朱棣造反的最大口实。到削藩时,他又采用齐泰擒王先擒贼的倒霉路数,给了朱棣喘息之机。

还有黄子澄举荐的草包李景隆,建文让他去与兵临南京城的燕军求和。他却把门一开,倒戈投降了。

论战略眼光和军事素养,吴王刘濞远不及燕王朱棣。而代表汉景帝出征的周亚夫,却指挥着大汉首屈一指的细柳营。连被当作炮灰的梁国都没有叛变。朝堂上,文武一心,宗室内,兄弟和睦。

反观靖难之役,这不仅是善战武将的胜利,更是一场宗室利益代言人的彻底胜利

历代评价:

1、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明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李贽

2、明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也。

——孟森

阅读数 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