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是大非面前,必须当机立断,啰嗦不得。
全历史/文 李曳白
和他一起被捕的,还有二百多个志同道合,从全国各地抓来的人。他们有的是朝廷命官,有的是学林名士,但祸乱朝政的宦官们,给他们起了个新名字,叫做“党人”。
李膺等“党人”的入狱,标志着士大夫和宦官矛盾的激化,东汉的党锢之祸,由此而起。几十年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给刘禅讲述东汉往事,叹息地说汉桓帝任用宦官,疏远“党人”,是亲佞远贤的亡国之举。
此后,关于士大夫的结党问题,历朝历代都有争论。比如,北宋的欧阳修就写过《朋党论》,认为君子没有私欲,所以可以“结党”;明末,反对宦官专权的士大夫又建立了东林党;清朝时期,雍正(此处可a到1678年12月13日的北京)经历了“九王夺嫡”后,专门写了《御制朋党论》,认为君子结党会导致国家混乱。
党人,顾名思义,就是结党营私的人。讽刺的是,李膺被逮捕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公正判处了一个宦官党羽,罪名是此人在皇帝大赦前,蓄意杀人。
其实,这个事情只是一个导火索。最直接的原因,是李膺等人伤及到了宦官权力神经,对朝政和宦官持续不断的抨击。
党锢之祸的时间地图
那么,李膺们为何要抨击宦官呢?
首先,是宦官们祸国殃民。
李膺处死的宦官党羽,罪行是蓄意杀人。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并不少见。有个叫侯览的宦官,为了收取财货,凭借权势夺了三百多户人家的房子,他的哥哥在成都当官,见了当地的富户,就随便捏造个谋逆的罪名,把人家的家产没收,人全杀掉。宦官盘剥无度,让全国各地充斥着流离失所的百姓,这群规模浩大的落难百姓,后来成了黄巾起义的主力军。
其次,是宦官阻碍了士人的晋升之路。
在汉代,士人做官的途径是举孝廉,就是地方每年向朝廷举荐孝顺和廉洁的人才,到都城考试,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做官。汉代的读书人认为这样做官特别讲究,把自己称为“清流”,把巴结宦官取得利禄的人,称作“浊流”。
但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宦官掌权,清流不流了,浊流倒是越来越汹涌,朝廷和地方上,很多当官的人,都是攀附宦官上位,这些靠着邪门歪道上来的人,也要美化自己的出身,假模假式的举孝廉,最后搞得“秀才”不识字,“猛将”怯如鸡,孝廉不孝又不廉。
当时的河南府尹田歆奉命举孝廉,在宦官的操控下,六个人里,居然有五个都是内定。这些举动,破坏了士人的晋升渠道,让广大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成了虚妄,他们将矛头指向宦官集团,也就顺理成章了。
李膺这种级别的官员被捕入狱,按照司法程序,需要三公签字,当时的太尉陈蕃,也就是志在“扫天下”的那个人,死活不肯签字。汉桓帝一生气,索性跳过正常程序,把案子交给宦官直接审理,李膺等人因此定罪。
那么,自信正义在手的李膺党人们,为何会如此轻易地,就败给了恶行昭彰的宦官集团了呢?
主要原因,是宦官帮助汉桓帝诛杀外戚,得到了信任和支持。
和此前的王莽,后来的何进,唐代的杨国忠(此处可a到756年6月15日的兴平),清朝的年羹尧一样,汉桓帝登基时,面临的外戚是权臣梁冀。这个被称为“跋扈将军”的人,垄断朝政,毒死小皇帝汉质帝,一家人里出了三个皇后,七个侯爷,两个大将军,其他官爵更是数不胜数。
汉桓帝一看,梁冀这么横,我要是不听他的,不也是被毒死的下场?于是趁着上厕所的时候,和身边的太监商量,最后把梁冀除掉。功劳最大的五个宦官,被桓帝封为五侯,汉高祖刘邦开国之初曾杀白马盟誓,说不是老刘家的人不能称王,所以宦官封侯,已经是最高规格的勋赏。
在汉桓帝眼里,士人的忠心正直是嘴上说说,远不如通过实际行动,帮助自己度过危难的宦官。有了皇帝的支持,宦官也就可以为所欲为,轻易打败李膺等人。后来的汉灵帝甚至说,宦官是自己的父母。这种亲近关系,为宦官打击朝臣,提供了便利。

东汉宦官剧照。
另一个原因,是“党人”们的斗争策略不够灵活。
“党人”的成员,主要是士大夫和读书人,他们虽然被称为“党”,却和后来蔡京、严嵩不同,不是为了谋取一己私利,而是为了维护国家秩序。
他们采取的措施,也大都是公开的上书和请愿。如当时的大臣李云给皇帝上书,痛斥宦官暴政,惹怒了皇帝不说,自己也死在狱中,而发动请愿的读书人刘陶,聚集了上千人给皇帝写建议,最终起到的作用也极为有限,并不能真正扭转局面。
宦官乱政的局面一直持续,对“党人”的打压和禁锢,在东汉末年成为碾压之势。直到黄巾乱起,才稍稍有所缓和,汉末的宦官和士人,作为两个利益主张截然相反的政治群体,终于不能像万历年间的冯宝和张居正一样,携手同行。
和“党人”相似的,是明末与魏忠贤阉党斗争的东林党人,他们的斗争对象都是宦官,但要是追究品性和行事,却又大有不同。以李膺为代表的东汉“党人”,更像是正义的化身,甘愿为了理想的国家秩序奔走疾呼,牺牲生命,而东林党人,则多是和宦官之间的争权夺利,如东林党的领袖钱谦益,就以害怕水冷为理由,拒绝了为明朝殉国,在明亡之后迅速转投清朝,根本没什么忠义可言。
没过几年,宦官们再次打击“党人”,李膺和陈蕃等人全部枉死,寒夜来临,再无天日。人们常常耻笑屠户出身的何进,为了清除宦官势力,弄得身败名裂,引来董卓之乱(此处可a到192年5月22日的洛阳)。连《三国演义》都要在故事里讲他,“何进无谋中贵乱”。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没搞清楚,当时的东汉朝廷已被宦官牢牢把持。找董卓,是一场冒险;但不找,那就是死路一条。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冒险一试。但历史的结局显示,何进的这场冒险失败了,最终葬送了延续将近二百年的东汉王朝。
历代评价:
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党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践虎狼之属,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