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莱斯特里那告诉你:“复调音乐与宗教的虔诚精神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16世纪的第二个25年,罗马天主教自身开始了一场改革运动,它既是对欧洲新教改革的回应,也是顺应教会内部日益高涨的改革呼声,它通常被称为反宗教改革/对应宗教改革,其目的是纯洁教会,遏止新教发展。」

帕莱斯特里那
乔瓦尼·皮耶路易吉·达·帕莱斯特里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1594)是反宗教改革中一位重要的意大利作曲家,他的创作主要集中于宗教音乐领域,作品有104首弥撒曲,约250首经文歌,约50首意大利语歌词的宗教牧歌和约100首世俗牧歌。
他的创作与16世纪具有民族精神和世俗倾向的音乐潮流相比,无疑带有保守的倾向。然而这种创作观也是在反宗教改革精神观念的限制下,顺应文艺复兴音乐发展的基本方向,对复调音乐所做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发展。
他以不突出戏剧性情感的节制方式,令人信服地使这一复调音乐风格和技巧趋于完美。
弥撒曲是帕莱斯特里那最重要的音乐创作体裁,他的弥撒曲数量是同时代作曲家中最多的。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这部多声部声乐弥撒《马尔切利教皇弥撒曲》(Missa Papae Marcelli),该作品证明了复调音乐与宗教的虔诚精神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曲目:《马尔切利教皇弥撒曲》之垂怜经,演唱团体:纽约复调音乐合唱团“Roma Aeterna”
比如,帕莱斯特里那为了在创作中适应教会的弥撒曲的歌词应该清晰的要求,采用了相当部分的和声式织体以突出歌词的朗诵音调。
而《羔羊经》的音乐则具有他自己一些创作风格的基本特征,如长气息的、以级进为主的、舒缓的拱形旋律线,跳进较少,三度音程的跳进之后反行处理,严格控制不协和音等。
他的众多作品都是反宗教改革精神在音乐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恰当而又完满的体现。
帕莱斯特里那在世时,将他创作平静均衡音乐的理想和纯净对位织体的写作技巧传授给了他的学生和追随者们。
在帕莱斯特里那及其音乐风格的影响下,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罗马为中心形成了罗马乐派。
17世纪初期,罗马乐派的音乐家们虽在帕莱斯特利纳的风格基础上汲取了威尼斯乐派的风格,详情请参阅知识点:威尼斯乐派,但他们仍致力于创作严格的宗教音乐,拒绝巴洛克时期的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因而罗马乐派就成为了新时代的保守风格代表。
与帕莱斯特里那同时代的代表作曲家还有:
奥兰德·德·拉絮斯(Orlande de Lassus,1532~1594),详情请参阅知识点:法-弗兰德作曲家。
威廉·伯德(William Byrd,1543~1623),16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重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创作对于文艺复兴后期英国音乐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威廉·伯德
他既是继承欧洲天主教复调音乐传统进行创作的最后一位英国作曲家,又是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中期,英国“音乐的黄金时代”里,引领英国音乐向新的方向发展的第一位重要作曲家。
拉丁文的天主教音乐是伯德的重要创作领域,其拉丁文弥撒和经文歌受到反宗教改革的影响,音乐是节制的,而且力图清晰地保持了歌词朗诵音调。
曲目:双声部经文歌“震怒之主”与“祂的圣城”(‘Ne Irascaris Domine’ and ‘Civitas Sancti Tui’),演唱团体:VOCES8
与拉絮斯一样,伯德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了当时英国作曲家创作的几乎全部体裁,从天主教到英国新教的音乐,从声乐到器乐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