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威尼斯乐派的音乐感受16世纪威尼斯水上生活
奢华风十足的威尼斯乐派

16世纪的威尼斯是意大利半岛上仅次于罗马的城市,是欧洲与东方通商的主要口岸,威尼斯的音乐文化中心是圣马可大教堂,它金碧辉煌,通过音乐显示着国家和教会的威严。

水上城市威尼斯

威尼斯的生活不像罗马那样禁欲苦行,在那里生活的人精神外向、追求享乐主义、对待宗教较随意。此外,它的商业兴趣广泛,几个世纪之久的与东方的贸易带给它一种独特的国际性和过于奢华的气氛。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威尼斯乐派诞生了。

圣马可大教堂

威尼斯乐派是16世纪的一个以圣马可大教堂为中心形成的乐派,该乐派的代表音乐家有:

阿德里安·维拉尔特(Adriaan Willaert,1490-1562)

乔瑟夫·扎利诺(Gioseffo Zarlino,1517-1590)

安德里亚·加布里埃利(Andrea Gabrieli,1510-1586)

乔万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 1557-1612)等

扎利诺(Gioseffo Zarlino)

扎利诺是16世纪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他的《和声基本原理》Le istitutioni harmoniche)一书,在音乐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扎利诺发展了传统的律学理论,论证了当时已广泛运用的三度和六度音程作为协和音程在理论上的合理性,因此实现了音乐理论与当时的音乐创作实践的相互结合与统一

圣马可教堂内景

威尼斯作曲家受到圣马可大教堂特有的建筑结构的影响而创作出一种复合唱风格(polychoral style):

唱诗班和乐队被分为几组,安排在教堂里相对的两侧长廊,两侧还各有一个管风琴。

作曲家的这种复合唱风格作品,以分开的合唱队的交替演唱与一同合唱等各种对比手法开拓了独特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效果。

加布里埃利叔侄,叔叔Andrea Gabrieli(上图),侄子Giovanni Gabrieli(下图)

加布里埃利叔侄的复合唱经文歌使这种风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在G·加布里埃利的作品中,复合唱的规模、音响对比和音色组合的丰富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宏大与辉煌的程度。

曲目:《在教堂里》(In ecclesiis),演奏团体:Camerata Nova

G·加布里埃利的代表作品——《在教堂里》(In ecclesiis),这是他《神圣交响曲》(Symphoniae sacrae)中的一首作品。

它以复合唱原则创作,作品由分开的三组声部构成,两组是人声,一组是乐器,以哈利路亚为词的合唱的叠歌将音乐的各个段落分开,形成了经典的回旋式音乐结构。

作品中丰富的音色与音响的对比,孕育着巴洛克时期的协唱风格的发展。

如果说16世纪末保守的罗马乐派是对文艺复兴复调音乐最终的回顾的话,那么运用复合唱和协唱手法,以主调合唱为其主要风格的威尼斯乐派则更多地向着新的时代眺望。

阅读数 1.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