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不光打败了拿破仑,还扑灭了法国大革命的火种。
文/全历史 哥特人的猫
在盛产铁血君主的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三世是其中的另类。由于父亲对他不管不问,在家庭教师抚养下长大的他礼貌和善,甚至有些优柔寡断。
但正是这位国王将国家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用近半的国王生涯成功挡住了拿破仑(此处可a至1793年12月18日的法国土伦和1804年12月2日的法国巴黎)称霸欧洲的野心,使得普鲁士崛起为欧陆强国。
接下来就让我们具体来看,腓特烈·威廉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他是位一生都在处理前人烂摊子、和拿破仑对抗的国王。

先看他的祖辈们留下的烂摊子。祖父腓特烈二世对外扩张,引来了法、奥、俄三大强国的合围。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英国的帮助,腓特烈二世赢得了七年战争的胜利,因此获得了“大帝”之名。但这场战争几乎抽干了普鲁士的血液。开疆拓土后,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而他的父亲“胖子”腓特烈则反其道而行之,缩减军队开支,进行经济改革。普鲁士的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但国防实力也迅速下降。
再看他与拿破仑的对抗。
腓特烈·威廉三世43年的国王生涯中,18年都在与他一生的宿敌拿破仑对抗。
拿破仑在获得法国的统治权后,立即展现出了旺盛的扩张欲望,并且接连挫败英国组织的第二次、第三次反法同盟。而军事疲敝的普鲁士无力与法国对抗,虽然腓特烈·威廉三世试图与俄国组成反法联盟,但拿破仑从宣战起只用了13天的时间就击溃了普鲁士的主力,攻入了柏林。腓特烈·威廉三世仓皇逃往莫斯科,并在一年后与法国媾和,几乎割让了腓特烈大帝侵略所获得的全部领土,并支付了巨额战争赔款。
战胜的法国人对普鲁士极尽羞辱,拿破仑将普鲁士宫廷中看不顺眼的官员任意裁撤,甚至放出流言,宣称腓特烈为了保住土地,不惜让王后露易丝出马,私下向拿破仑求情。

此时的腓特烈·威廉三世,俨然是丧权辱国的庸主。但事实很快证明了他是位武能打败拿破仑、文能开创现代大学制度的国王。
首先,他抓住拿破仑的错误一举打败了法国。
1812年,拿破仑要求普鲁士出兵两万帮助他侵略俄罗斯,结果这次声势浩大的征俄战争以拿破仑的惨败而告终,67万法军只剩下不到3万人退出俄国。
这无疑是普鲁士反击法国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腓特烈·威廉三世立即征召了过去因为坚决主张对法作战而被排挤在外的布吕歇尔将军,并将总数九万的普俄联军交给他指挥。布吕歇尔不负众望,与俄国和奥地利合作攻下了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在拿破仑复辟后,布吕歇尔再一次领导普军作战,并在滑铁卢战场上(此处可a至1815年6月18日的比利时)与威灵顿配合,彻底击垮了拿破仑。
就此,普鲁士不仅夺回了过去的领土,还成功削弱了自己在欧陆上最重要的竞争对手——法国。
其次,他吸取祖辈的教训,军事与制度建设两手抓。为了扭转父亲裁撤军队留下的兵力不足的窘境,他在国内大力宣传民族主义观念,并且效仿法国实行普遍兵役制,规定20到40岁的男子必须在常备军服役3年,然后转入预备军服预备役。与此同时,他利用当时的民主风潮,许诺将推动德意志联邦统一、设立民主宪法,使得大批青年踊跃参军。这一改革使得普鲁士有了充足的预备兵源,迅速扭转了军事不力的现状。
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再犯穷兵黩武的错误,而是大力推动教育文化在普鲁士的发展。他宣扬用教育和知识来帮助国家摆脱物质上的贫困。在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支持下,德国建成了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的柏林洪堡大学。在洪堡大学之前,大学大多还沿袭过去修道院的传统,以培养神职、公职人员为主,较为忽视研究。洪堡大学则秉承“教育即自由”的理念,鼓励学术性的研究和教学。教育上的锐意进取为普鲁士储备了大量各领域的尖端人才,当时的德国成为了欧洲学者的天堂,谢林(此处可a至1775年1月27日的德国)、黑格尔、费希特等人均曾在洪堡大学就读或任教。
但最终,他还是变成了一位抵制法国大革命火种在欧洲蔓延的保守国王。

随着拿破仑战争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腓特烈·威廉三世终于摘下了那柄悬挂在头顶18年的利剑。这位被普鲁士青年学生视为开明的代名词的君主,几乎立刻完成了从自由到专制的转变。
他曾经支持现代大学的建立,并许诺要给普鲁士带来民主的宪法,但此刻他却与奥地利的宰相梅特涅合作,缔造了臭名昭著的“神圣同盟”。他与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缔结了同盟条约,意在欧陆维护君主政体,彻底扫除法国大革命的余波。
在同盟结成后,德意志联邦的大学生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活动,他们要求联邦的统一和民主的联邦议会。腓特烈·威廉三世立即与奥地利合作对这场运动进行了前后三年的持续镇压,亲手熄灭了曾被自己点燃的民主火种。
腓特烈·威廉在国王生涯的早期与晚期这自相矛盾的行为并不是精神分裂。他开始要解决内外交困的局面,必须依赖改革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共抗外敌,此时的腓特烈·威廉是一名杰出的开明君主。而当最大的对手消失后,曾经被他倡导的自由就成为了专制权力的敌人,他便摇身一变,成了专制的代言人。
在他的统治之下,普鲁士打倒了强敌法国,却也丧失了由专制君主国转向民主国家的时代契机。这也再一次验证了历史上的敌戒定律(详见规律5 - 敌戒定律:告诉你有敌人的好处)。
历代评价
所谓“神圣同盟”,实质上是三个专制国家反革命的同盟。
——台湾历史学家王曾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