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代晋:寒门士族的逆袭之旅
他不只终结了一个朝代,还恢复了专制皇权的常规秩序。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公元420年7月11日,刘裕晋恭帝,建立刘宋

刘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国力最强的朝代。

学者田余庆认为,由晋入宋,是门阀政治逐渐解体,专制皇权得以重建的过程。

刘裕

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经常与皇帝共治天下,甚至直接参与皇帝的废立。比如,东晋司马家就先后与、庾、等几大家族“共天下”,持续了上百年。

那么,刘裕为什么能够让门阀政治解体呢?他又是如何苦心经营,强化自己的实力和地位,使他的刘宋王朝回到专制皇权一家独大的时代呢?

我们先来看,刘裕让门阀解体的过程。

首先,门阀子弟不专武事,给了刘裕等寒门士族可乘之机。

东晋门阀子弟,靠出身决定社会地位,所以无需建功立业,而且越不关心世俗事务越高雅,他们鄙视只会打仗的中下级武人,自己更是不任武事。

但像刘裕这样没有经济实力、也无缘进入行政高层的寒门士族,普遍只能担任中下级军官,长期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靠军功晋级。

东晋早期,门阀子弟中还有几个擅长武事的人。比如琅玡王敦专武事;高平郗鉴京口,建北府兵拱卫京师几十年;陈郡谢玄以徐州刺史身份重建北府兵,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谢玄

后来谢玄被免职,稳定的门阀政治下,门阀子弟越发不理俗务,再也找不到懂武事的人,谢玄培养的北府名将、寒门士族刘牢之开始掌控“百战百胜”的北府兵。

刘牢之淝水之战中一战成名,在后来的门阀纷争中被争来抢去。

先是作为王恭的统兵大将,但被司马道子策反,后来东晋大将军桓玄反叛,他又投降桓玄刘牢之兵精将强,每次反叛都起到扭转局势的作用,但他甘于作为门阀集团的工具。桓玄最终攻入建康、建立桓楚政权,自任皇帝,刘牢之功不可没。

其次,刘裕等摆脱对高门士族的依附关系,消灭桓楚政权。

当上皇帝的桓玄刘牢之并不信任,很快夺其兵权,并诛杀刘牢之手下大将,刘牢之无奈自杀。

桓玄剧照

刘裕刘毅何无忌刘牢之手下的低级将领免于被杀,但他们吸取刘牢之的教训,对桓玄等门阀大族并不信任。他们表面依附桓玄,私下互相联络,招募兵勇,以刘裕为盟主举兵反叛桓玄

桓玄的军事力量多半来自流民武装,与他的关系并不牢靠,所以桓玄非常不禁打。刘裕盟军四天即攻克建康桓玄逃至荆州被杀,晋安帝被迎回建康。

此时的东晋朝廷,士族当轴人物陆续凋零,桓玄是门阀集团中最后一个能掀起大风浪的,他的死标志着高门士族垄断最高权力的终结。

刘裕联盟因为恢复晋室有功,翻身上位,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领导者。事后论功行赏,这批人得以执掌东晋实际控制的所有大州。

但各自封赏后,联盟解体,昔日同僚变身竞争对手。

那么刘裕又是如何破局、走向建立专制皇权之路的呢?

首先,牢牢抓住北府军,靠军功立于不败之地。

恢复晋室,刘裕是首功,按理可以做辅政大臣,但他担心军权旁落,坚持回老家当统摄北府兵的徐州刺史。

此时的朝局,同是功臣的刘裕刘毅大致平分秋色。刘裕官位高于刘毅,但因为刘裕读书少,刘毅比较有文化,吸引了一众看不起刘裕的文人雅士,昔日灭桓同盟中不满刘裕居高位的,也站在刘毅一边。

要打破这种平分秋色的局面,需要新的军功,刘裕决定亲自率军攻打南燕

南燕在北方诸国中实力最弱,刘裕的团队也更熟悉南燕皇室情况和进攻路线。他带着强悍的北府兵,七个月灭南燕,生擒皇帝慕容超刘裕大获全胜的同时,刘毅却在平卢循起义时溃败,声望一落千丈,军队伤亡惨重,无法再与刘裕抗衡。

孙恩卢循起义

占据绝对优势的刘裕,一个个翦除竞争对手,在寒门士族中确立了独一无二的统帅地位。

其次,对士族剿抚并用,打造自己班底。

经过北伐和平定卢循起义,刘裕物色和提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人才,并用这些人充实自己的太尉府,取代东晋朝廷的行政班子执政,比如刘穆之

高门士族还有很大影响,刘裕需要他们的支持。对那些肯合作的,刘裕用联姻和高官跟他们结盟,他的行政体系中,许多高门士族都有代表,比如琅玡王谧,陈郡谢混。对那些不肯合作的则毫不手软,太原王愉、渤海刁逵等相继被杀。

最后,压制高门士族的经济利益,提高寒门士族的利益。

为防止高门士族聚积财赋,刘裕禁止他们抢占劳动人口和土地,违者严惩,比如藏匿流亡人口的余姚虞亮被诛杀。这样,朝廷的税收增加了,寒门士族的俸禄也随之增加。当然,这种对经济的打压是有限的。

刘宋代晋自立时,已经建立了绝对的专制权威。所以刘宋王朝,高门士族只能在专制皇权下发挥作用。而门阀大族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贯穿整个南朝和后面隋唐,直至黄巢起义(此处可a881年1月8日的长安)时才彻底消失。

刘裕成功的过程,也是他消解门阀势力的过程,这验证了在一个资源有限的封闭系统的零和矛盾(规律25-零和矛盾:”蛋糕“做不大会发生什么),另外,他提高寒门的利益,打压高门士族,也验证了弱势联盟的道理(规律13-弱势结盟:如何选择队友)。

历代评价:

“门阀政治”,严格来说,只限于东晋,孙吴时还没有,南朝时又成过去。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

阅读数 9.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