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从我身上长成的作品里……一切我的隐秘想法和感受都是安全的。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1871年7月10日,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出生。
普鲁斯特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评选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普鲁斯特名列第六。
普鲁斯特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以其出色的心灵追索描写、宏大的结构、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卓越的意识流技巧风靡世界。另外两个以意识流著称的作家,是英国人伍尔夫(此处可a到1941年3月28日的罗德麦尔)和爱尔兰人乔伊斯。
普鲁斯特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从我身上长成的作品。
他出身于富有的知识份子家庭、是社交界的宠儿,他极度依恋母亲、生活不能自理,他疾病缠身、数十年卧床不起,他热爱艺术,追求极致体验……他前半生活出一部“似水年华”,后半生则用来追忆。他的每一个鲜明特征,最终都指向了这部恢弘的巨著。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
《追忆似水年法文》法文手稿
首先,他是社交界的宠儿。
普鲁斯特为《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寻找出版社时,被著名作家纪德担任审稿人的《新法兰西评论》无情拒绝,因为在纪德的印象里,普鲁斯特是一个混社交界的业余作家。
这就是普鲁斯特给人的印象,社交界的宠儿。普鲁斯特出身良好,父亲是法国医学院的院士,和总统福雷是密友,所以他可以轻松进入法国上流社交圈。
他的仪态和口才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博学,才智以及张口就来的恭维话,让他在各个沙龙颇受欢迎:歌剧《卡门》的作者雅克·比才夫人的沙龙,著名作家法郎士夫人的沙龙,拿破仑三世(此处可a到1808年4月20日的巴黎)表妹的沙龙等等。
这些沙龙聚集着艺术家、政治家、外交家、演员和作家等显赫人士。普鲁斯特倾听、观察、比较人们,为他们癖性的微妙之处深深吸引。这些都成了《追忆似水年华》的素材,要知道整个小说,呈现最多的就是社交场面、上流社会的内情和贵族的优雅魅力,小说中绝大多数人物,都可以在这些沙龙中找到原型。
电影《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沙龙剧照
比如让斯万先生魂牵梦绕的奥黛特,原型是一个女演员;作者的初恋阿尔贝蒂娜的原型,是一个荷兰女孩;一个探视兵营的细节,其中人物是按照拿破仑·波拿巴(此处可a到1804年12月2日的巴黎圣母院)的孙子创作的。
其次,他是疾病缠身的读书人。
普鲁斯特十岁得了哮喘,对尘土、花粉和香气严重过敏,这让他从小不能参与过多的户外活动。更多的幽闭时光,让他养成了看书的习惯。
在一封很平常的信里,他跟外婆聊到了近期的阅读,乔治·桑,莫里哀,雨果和巴尔扎克(此处可a到1799年5月20日的图尔)都在他的书单里,他甚至评注了250行《埃涅阿斯纪》,还开始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和历史。这时,他才15岁,这封信描述的也只是他阅读生活的几天而已。
广泛的阅读,让普鲁斯特虽然常常缺勤,却能在学校以博学和文笔优美著称,他那些日后成为著名作家和学者的同学都没法与之媲美。
行动被限制,思维会更活跃,《追忆似水年华》就捕捉了很多潜意识:用30页写入睡前的辗转反侧,各处充斥着强烈的精神体验、思考和痛苦……
第三,他是追求极致体验的音乐爱好者。
普鲁斯特是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在长期卧床不起的岁月里,唯一能驱动他出门的,只有音乐会。他为了听一场贝多芬弦乐四重奏音乐会,提前一星期调养身体;聆听一场弗兰克A大调奏鸣曲演奏会,身体的消耗让他差点死掉。后来,他无法出门,就邀请乐团到病榻前为他演奏。
他把对音乐的极致体验,转移到《追忆逝水年华》中。书中给作者极度震撼的凡德伊奏鸣曲,也是小说第一卷非常重要的线索,其实来自圣·桑和弗兰克的奏鸣曲的杂糅。
第四,他是妈宝男。
如果评选世界上最依恋母亲的人,普鲁斯特称第一,估计没人敢称第二。
他15岁时做过一个问卷,关于对痛苦的看法,他的回答是:与妈妈分开。极短暂的分别,都让普利斯特非常痛苦。甚至服兵役时,都要每周回家一次,而且为了尽量延长跟母亲在一起的时间,他总是赶最早的火车。即便这样,母亲还是要想办法哄他,让他觉得时间过得快一些。
母亲一直像照顾小孩儿一样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普鲁斯特,但他仍觉不够。他说只有生病时才能得到母亲的体贴,所以无法同时拥有快乐和健康。
没有母亲的关爱,就算身体健康,也没有快乐可言。所以,当1905年母亲去世的时候,普鲁斯特说,她把我的生命也一并带走了。普鲁斯特开始探索一个表达方式,去战胜母亲去世带给他的痛苦:用笔去追忆过去的时光,有母亲的时光。
他1907年做准备,1908年正式开始创作《追忆逝水年华》。他跟时间赛跑,跟自己的疾病赛跑。他抓住任何可以思考和动笔的时间,一战的空袭警报都没推他起身。他祈祷能推迟死期,来完成这本书,他说除此之外,他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书写,修改,校对,出版……从1907年到1922年去世,普鲁斯特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这部书上了。但7卷全部面世,还是推迟到了1927年。
其实,任何一个作家在写作时,都避免不了受出身、经历和性格的影响,像福楼拜(此处可a到1821年12月12日的鲁昂)、狄更斯(此处可a到1812年2月7日的朴次茅斯),他们的作品都有鲜明的个人性格。但像普鲁斯特这样,生活的每个一碎片都指向一部作品,甚至活成自己作品的,就非常少见了。
历代评价:
拒绝这部书(《追忆似水年华》)是《新法兰西评论》犯过的最大的错误——也是我人生中最痛苦、最懊恼的遗憾。
——安德烈·纪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