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勒布伦是17世纪下半叶法国宫廷首席画家及皇家学院院长,曾为凡尔赛宫做过大量的壁画和天顶画,是彼时法国最有权势的艺术家。他在创作中,常常借用希腊罗马的历史和神话题材为路易十四歌功颂德。
我们希望向我们的第一位画家勒布伦君致以敬意,并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他的作品举世公认,比过去几个世纪的著名画家的作品更出色。
——路易十四

查尔斯·勒布伦(Charles Le Brun,1619-1690)
查尔斯·勒布伦,十七世纪法国巴洛克风格画家,艺术理论家,法国首席宫廷画家,也是当时最有权势的艺术家。
同时,他还是一个室内设计师和艺术理论家,组织过大规模装饰工作,把古典的构图及绘画手法与巴洛克式的豪华、绚烂、悲壮结合起来。
勒布伦曾为凡尔赛宫和卢浮宫做过大量的壁画和天顶画,被路易十四称为“有史以来法国最伟大的艺术家”。

勒布伦《路易十四像》1661-1662年
1619年,勒布伦出生于巴黎一位雕刻家的家庭,少年时代受其父亲的艺术熏陶,后师从于西蒙·武埃学习绘画。
勒布伦极其崇拜普桑,大约在23岁时随普桑来到意大利,潜心研究、临摹学习古代雕刻和拉斐尔等著名大师们的作品,并不局限于哪个流派,巴洛克和学院派都不拒绝,可以说是博采众家之长,因此有人说他是画风上的折衷主义。

勒布伦《亚历山大和波卢斯》1673年
1646年,为了摆脱普桑的约束,勒布伦又回到了巴黎,成了当地很受欢迎的名画家,他精力充沛地从事宫廷和府宅的装饰工程,在著名的卢浮宫、凡尔赛宫都留下他的作品。
他所创作的天顶装饰画,大多气势宏大,所画题材有历史、有宗教神话,寓含歌颂王朝和路易十四的功绩,人神混杂,具有明显的巴洛克艺术特点,画中人物动态复杂,色彩瑰丽,充满激情。

勒布伦在凡尔赛宫镜厅内所作天顶画
勒布伦的架上绘画,诸如纪念碑式的历史画、肖像画、宗教画都很出色。艺术风格是折衷的,有巴洛克的遗风,更多倾向古典主义。
由于他的绘画成就和善于和朝廷王族交往,深受朝廷重用,他曾经是路易十四的首席宫廷画家,并担任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院长。
人们恭维他是伟大的画家、装饰家、流派的倡导者和设计师。皇家美术学院在他的领导下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艺术教育制度,学生们以临摹大师们的范本为主修课,以“伟大风格”(即古典主义)为标准培养训练人才。

勒布伦《亚历山大进入巴比伦》1665年
同时,勒布伦在政治上是王权的积极拥护者,他追随王公贵族的大臣们。因此勒布伦不仅在画界,在政界同样也地位显赫,尤其独揽美术界大权而飞扬跋扈,他对法国美术界的影响长达一个多世纪。
有美术史学家评价他作品极多,既富丽堂皇,又十分糟糕,作为画家的勒布伦是个平庸之才,他的艺术没有自己的个性,无非是一种翻版而已,是普桑的翻版,他把普桑的单色画趣味用于大型装饰。
在主题性绘画上是博洛尼亚画派的翻版,甚至认为他的宗教画毫无价值可言,说他笔下的人物姿态极不自然,色彩贫乏之极,即使肖像画也平平。

勒布伦《路易十四像》1668年
勒布伦才思敏捷,他很懂得权贵的作用,能巧妙地周旋于他们中间,连国王也想把他拉到自己身边。但他巴结得最紧的是握有大权的大法官塞吉埃。
1660年,路易十四与西班牙女王玛利完婚,派大法官塞吉埃去承办此事。《大法官塞吉埃》这幅肖像风俗画就是描绘大法官凯旋而归,进入巴黎时的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情景。
在这幅群体肖像中,突出描绘大法官的形象,其他人马仅仅是陪衬,画家用略带夸张的手法,将大法官形象画在中间且大,产生众云托月的艺术效果,所有随从的动作表情描绘,所有环境和华丽配饰的装饰,都围绕突出大法官的神气。

勒布伦《大法官塞吉埃》1661年
《基督降架》,勒布伦的这幅基督下十字架图,使人想到卡拉瓦乔的用光和鲁本斯的构图,但远不如鲁本斯《基督下架》中的对角线构图鲜明集中,更没有鲁本斯造型的严谨和力度,人物组合松散。
卡拉瓦乔善用聚光主次分明,而勒布伦在光和色彩的处理上虽有主次之分,但次要部分因分散而显零乱。因此有人评论他的艺术是“翻版”不无道理。

勒布伦《基督降架》1640年代
《阿尔拜勒之战》是一幅描绘古代战争的历史画幅,构图场面宏大。
两军撕杀胜负难分,画家以聚光的手法突出中间战斗场面,分散的亮处在画面上起伏呼应均衡,人物交战组合成一组组不等的三角椎体、激烈的撕杀动势。
人仰马翻姿态既反映出巴洛克的激越运动感,又隐含某种古典主义因素,使人联想到鲁本斯和普桑某些作品的场面、造型和色彩。

勒布伦《阿尔拜勒之战》1669年
关于查尔斯·勒布伦
十七世纪法国首席宫廷画家,也是当时最有权势的艺术家;
路易十四的宫廷画师;
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巴洛克艺术特点;
画中人物动态复杂,色彩瑰丽,充满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