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肖像画新的范本——伦勃朗《呢绒商行会的理事们》
《呢绒商行会的理事们》是伦勃朗的又一群像大作。它被艺术界描述为“伦勃朗的最后一件伟大的集体肖像画”,伦勃朗也再次为群像画提供了新的范本。

以当代社会的眼光来看,仰视的角度能够让人体会到,这整个群体无疑是高贵且举足轻重的。

——罗莎·乔治

《呢绒商行会的理事们》(局部)

伦勃朗擅长群体肖像,继《杜普教授解剖课》、《夜巡》等之后,创作于1662年的《呢绒商行会的理事们》,是伦勃朗的又一群像大作。

它被艺术界描述为“伦勃朗的最后一件伟大的集体肖像画”,伦勃朗也再次为群像画提供了新的范本。

伦勃朗《呢绒商行会的理事们》

《呢绒商行会的理事们》作于伦勃朗晚年潦倒之时。这时的伦勃朗,与女佣亨特尔的情人关系,受到前任妻子亲人们的诟病和责难,不仅夺走为数不多的财产,还将他们赶出伦勃朗位于阿姆斯特丹的住宅。

这时的伦勃朗,因为《夜巡》而受到的排挤,委托甚少。《呢绒商行会的理事们》无疑是对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按照常规解读,画面中的五位主角,是布商行的五个负责检验样板的协会负责人,他们的名字也留存在当年的档案中。由于画面可靠的纪实性,这幅画作被看作是资本主义早期民主的体现。

位于画面中心的人物

根据当时的记载,这些官员负责评估织布质量,他们每周对布料样品进行三次检查。检查人员使用钳子,将其城市(前部)和行会(后部)的印章,压成一分钱大小的铅块,这些铅块专门用于记录检查结果。

布品质量分为四个等级,最高的按四个印章,最低的按一个。在画面中,这些官员正在从左至右,评估一种波斯风格的织物样品。

伦勃朗通过传统的水平透视,把画中的每个人都安排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同时又通过桌子和墙面,打破了呆板的构图。画中人物或坐或站,布局错落有致。

与《夜巡》不同,伦勃朗在人物的安排上,并没有选择过大的主次区分,以此满足订件人的需求。

打破呆板构图的“冻结的行动”

画面中心的人物,呈现出演说的姿态。他旁边的另一位官员,似坐非坐,几欲起身,这个人改变了他原本的姿势,以他“冻结的行动”这一细节而著称。

在这件看似古板的群体肖像画中,画家表现出了惊喜,巧妙地使构图活泼起来,也正是为了营造这一点,伦勃朗几乎将整块布料都描绘了出来。

精妙的构思、精湛的技艺,不仅体现了伦勃朗塑造人物的卓越才能,也彰显其渲染画面情节所具有非凡的驾驭能力。

当今天的观众面对画作时,画里的人物,又恰巧也在观察这些画外的参观者。

摄影师Julius Y.的作品《有趣的瞬间》,

记录了一群参观者聚集在伦勃朗的名画前

关于《呢绒商行会的理事们》

伦勃朗再次为群像画提供了新的范本;

作品被被视为资本主义早期民主的体现;

伦勃朗改变人物原本的姿势,让看似古板的画面活泼起来;

被描述为“伦勃朗的最后一件伟大的集体肖像画”。

阅读数 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