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官开国门,流寇死社稷。
文/全历史 哥特人的猫
公元1662年(南明永历16年)6月29日,南明晋王李定国病逝。随着他领导的西南抗清斗争结束,南明政权灭亡。
18年前,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于景山,明朝灭亡(此处可a至1644年4月25日的北京)。但就像北宋灭亡(此处可a至1127年1月9日的开封)后在杭州建立南宋,明朝遗臣们也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权。
先前历史上的断裂朝代如东晋和南宋,都被后继者视为正统王朝,清朝却把拥有半壁江山的南明排除在外。
实际上,南明政权的表现也着实可笑。南明建立以后,掌控淮河以南,坐拥江南富庶之地,却仅仅存活了18年,远不如抵抗蒙古半个世纪的南宋(此处可a至1279年3月19日的广东江门)。
南明的灭亡为何如此之快?
一种说法是南明亡于归降农民军的内讧。
清军攻陷北京后,短暂出现了南明、农民军与清朝并立的局面。但清军很快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基本控制了中原。张献忠临死之前,交代自己的义子孙可望、李定国联合南明,对抗清军。
接收了大西军的孙李二人率部退入云南、贵州一带,接受了南明的册封,与清军对峙。他们虽出身响马,但极有才干,联手打造了当时最强大的抗清武装。
但很多南明官员无视清军的威胁,仍然希望“联虏驱寇”,排挤农民军。再加上清朝的离间,孙可望的野心逐渐膨胀,自称“国主”,与李定国的关系出现裂痕。李定国拔刀自刺,要求他继续抗清,遭到嫉恨。
孙可望命令正在与清军交战的李定国回师,密谋将其杀害,被李定国察觉。两人兵戎相见,最后孙可望只身投降了清朝。李定国长于军事,但在根据地经营上远不如孙可望,大西军的抗清事业走向衰落。
另一种说法是南明亡于明朝降臣。
明朝降将在满清攻灭南明的过程中举足轻重。吴三桂(此处可a至1678年3月23日的湖南衡阳)亲手绞杀了南明的末代皇帝永历,洪承畴更是在战争中“居功至伟”。
洪承畴本来是蓟辽督师,在松锦大战中被俘后,投降了清军,为清军南侵出谋划策。
李定国在桂林大破清军后,很多满洲贵族在亡明一事上产生了动摇,主张与南明议和,放弃云南七省。洪承畴极力主战,提出大西军内部离心离德,很容易将其分化。
他以近70岁的高龄担任五省经略,亲临云南前线,一面通过防御战消耗李定国,一面向孙可望伸出橄榄枝,暗示清廷支持他在云南自立,终于成功诱降孙可望,帮助清军在西南翻盘。
但在洪承畴经略五省、孙李内斗之时,南明已经丢掉了南方的大半江山,龟缩云贵,而此时距政权建立不过六七年的时间。
清朝倾全国之兵入山海关、攻陷北京,兵力不过十余万,而南明拥有留都南京一整套的政府班子、最富庶的江淮地区,还有最少70万军队,在国力上占据优势。农民军的内斗、洪承畴的背叛,最多只是替南明钉死了棺材板,但把自个儿扔进棺材里的却是南明君臣。

1645年春(左)与1646年底(右)南明疆域对比
那么南明是如何自掘坟墓的呢?
第一,南明地方将领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
南明政权试图依靠南方各镇的军队对抗清军,但当时的官军早已在明末动乱中沦为私兵,地方将领对朝廷没有丝毫尊重。
崇祯自尽后,皇位悬而未决,南京的官员们为了拥立哪个王爷继位一事争执不休。江北四镇的总兵们看准机会,拥立福王朱由崧,并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控制了朝政。
福王即位以后,四镇总兵靠拥立之功一步登天。四镇之一的黄得功在跪受诏令时,觉得皇上的旨意不合他意,居然站起身大骂使者滚出去。
但此类跋扈行为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这更加助长了四镇的嚣张气焰。他们只想保全荣华富贵,不敢出兵抗清,却视生民如草芥,四镇将领高杰纵容手下在扬州烧杀抢掠,竟致“烟火蔽日”、“僵尸遍野”。
福王在四镇的拥立下登基,是为弘光帝。他一上位就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还斥资数十万让内臣采购了100多颗珍珠、猫眼石,却不舍得给驻军发放饷银。
除夕时,他坐在殿内喟然叹息,太监问他是否思念死去的皇兄(崇祯),他却说是因为后宫少佳人,开始大选“淑女”。南京城中凡有女儿的人家,不问年龄如何,都遭洗劫。
弘光还对四镇的无理要求全部应承。明末为了应对清军和农民军征收“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将人民逼到以大雁屎、观音土充饥。偏安江南后,弘光继续三饷政策,任由四镇军官将税收中饱私囊,只一年就将富庶的鱼米之乡榨干,江淮百姓竟要卖儿卖女乞食。
君民离心离德之下,清军不到一年就攻下南京,俘虏了弘光。在将弘光押回北京的路上,江南百姓驻足观望,骂声不绝。
第三,内部的官僚党争让南明完全崩溃。
明末阉党与东林党的党争极大消耗了明朝的国力,但南明的官员们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国家危亡之际仍在无休止地内耗。
南明党争从商议皇帝人选时就开始了。本来福王在崇祯的兄弟中最为年长,理应由他继位,但他是万历(此处可a至1592年6月11日的平壤)宠妃郑贵妃的后代,东林党曾在万历年间就立储一事与郑贵妃发生过激烈的冲突。所以南京的东林党党魁钱谦益反对立福王为帝,提出立潞王为帝,以方便东林党把持朝纲。
而掌握权力中枢的兵部尚书史可法优柔寡断,他明白立福王是最能服人、有利于时局稳定的选择,却因为老师左光斗的东林党身份不愿得罪东林党人。
在他首鼠两端之际,四镇军阀已经强硬地将福王推上帝位,一批官员又见风使舵支持福王。钱谦益大改风向,吹捧四镇将领,居然由礼部侍郎被提拔为尚书,史可法则因为两头不讨好,被逐出南京。
东林党人们又拿出了与阉党斗争时的老一套,以“君子”自居,指斥依附四镇的都是“小人”,两派勾心斗角,全然不顾南下的清军。
等到扬州失守、史可法殉难,清军兵临南京城下时,官僚们倒是突然变得“团结”。文武百官在钱谦益等三十多名大员的率领下,开城降清。
流亡的南明小朝廷被清军从江南一路追到福建、缅甸,所能依靠的力量竟只有东林党君子们瞧不起的“流寇”李定国。而大西军又无力独自对抗清朝,于是李定国死,南明亡。
南明的官员们无心抗敌,为了私利不断内耗,终于导致南明的灭亡。这再一次验证了“零和矛盾”的规律(详见规律25 - 零和矛盾:“蛋糕”做不大会发生什么?)。
历代评价
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
——顾诚《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