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很狭隘。”
“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
这句话,出自南京市艺术小学2020年6月10日发布的招生公告中招生原则一项。这似乎与前一句有所矛盾——“坚持考核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择优录取”。
6月12日早上8时许,微博“就业性别歧视监察大队”转发了这篇原本只有2000多阅读量的公号文,并标出了上述“原则”,“虽然和女性就业无关,我自己也没有小孩,但是看到现在女孩小学入学也明明晃晃地被歧视,很难受。”该博主说。半天之后,微博下已经有超过1.2万转发和6万评论。在评论区,博主留下南京市政务电话,留言者则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投诉经过,以便后来者参考。

义务教育公立学校的招生简章里,第一次将性别歧视赤裸裸地摆在台面上——这或许是人们如此气愤的原因。性别歧视往往以更隐晦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2020年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小升初招生简章里,要求男女比例为1:1,而这总是意味着女生的录取分数更高——2005年,这所小学使用一样的规则,女生的录取分是98,男生97.5。
12日上午11时许,《全历史》拨通该招生公告的咨询电话,该校的招生负责人解释了“男生优先”的原则:“学校历年来男生报名严重不足,我们是艺术类学校,要进行节目编排,舞蹈,声乐都有。可是一个班里只有两三个男生,无法编排有男生的节目,影响了艺术创作。”
显然,学校不认为自己涉嫌歧视。
她所指的艺术编排,是学校的小红花艺术团。这是个颇有历史的儿童艺术团,成立于1957年,教授舞蹈、声乐、器乐。同时,它承担了大量演出职责,“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杰出的贡献,为来南京访问的国家元首和外国代表团作专场演出”(自“南京小红花艺术团”百度百科)。直到1980年,这个艺术团才挂牌小学,一个实体,两块牌子,隶属南京市文化局。
根据公开资料,演出中的男女比例之悬殊一眼可见。2016年,一场名为《年年有余》的舞蹈里,参与演出的20多个人中,只有一个男生;而2019年的音乐剧《蒲公英的种子》里,画面里最多的时候也只有3名男生,其他20多名都是女生。“一台节目下来,全是女孩,无论舞蹈还是声乐,都是这样。”招生负责人说。

音乐剧《蒲公英的种子》里出场的男生寥寥无几。
但在一直关注就业歧视,并代理了中国就业歧视第一案的律师黄溢智看来,即便作为表演机构,从招聘启事的角度看这些标准,小红花艺术团依然涉嫌歧视。“艺术类的表演机构可以为了某些角色招聘男性,但如果这样公开地基于性别进行区分,就是歧视了。”黄溢智对《全历史》说。
阅读该招生简章之后,黄溢智发现更为刺眼的措辞:声乐表演要求“听觉和发音器官无疾病”,乐器演奏专业要求“听觉器官无疾病”,书画专业要求“视觉器官无色弱、色盲疾病”。
“任何一个单位,哪怕是私企,也不能在自己的标准里明文排除残疾人,”黄溢智说,“他们需要给出的是一套筛选优秀声乐、书画当人才的标准,而非用身体条件进行筛选——这并非企业的用工自主权。”
更何况,小红花艺术团并非招聘机构,“它是公办学校,承担着公共教育的职能,色弱的小朋友或许想从事绘画,肢体不便的孩子想要跳舞——他们学习艺术、从事艺术行业的希望也不该被这所学校否认。”黄溢智同时总结,“立出这样标准的人,我认为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很狭隘。”
网络发酵4个小时后,在南京市艺术小学的官网上,原本的简章里“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这句话已经被删除,学校发了公告,解释“本意是想鼓励男生报名,弥补男生难招的现状”,并说明“我们将严格遵守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择优录取”。
公告里并未提及性别平等原则,招生时是否会倾向男生也不得而知。至于涉嫌身体歧视的内容,则依然留在简章里,还未引起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