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洛克大师鲁本斯热爱生活,也无比热爱自己的家人,他所创作的肖像画,几乎全部取材于他的两任妻子——伊莎贝拉与海伦。这些画作着重刻画人物的性格,是肉欲与神性的完美结合,表现了鲁本斯对妻子真挚热烈的情感。
从童年到晚年,鲁本斯心中似乎有某种不死的追求:一种坚定的理念使他能持久想象对女人的爱。在两次婚姻中,鲁本斯不断追求理想,正如他通过自己的作品所体现的那样。
——尤金・弗罗芒坦

《拿着手套的海伦娜·弗尔曼的肖像》(局部)
尽管提起巴洛克艺术大师鲁本斯,人们第一反应几乎都是他笔下如梦似幻的宏大场景,但作为一名堪称全才的画家,他的肖像画自然也不会逊色于其它作品。
鲁本斯热爱生活,也无比热爱自己的家人,他所创作的肖像画,几乎全部取材于他的两任妻子——伊莎贝拉与海伦。
鲁本斯对于他的妻子们有着无比深切的爱意,以至于他为其家人所绘制的肖像画都十分传神,被认为是极品佳作。

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
白净迷人的伊莎贝拉·勃兰特
《伊莎贝拉·勃兰特》是鲁本斯于1625年前后创作的画作。在当时,鲁本斯回到安特卫普后,先后完成了一系列著名的肖像——他开始画父、母、兄、姐等人的肖像。
与此同时,他也以自己的妻子伊莎贝拉·勃兰特为模特,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肖像画作。甚至一些另有主题的画作也常以她为模特。
在众多肖像画中,《伊莎贝拉·勃兰特》在表现上是最富深情厚意的一幅。这一幅肖像相较于鲁本斯的其它画作来说显得比较朴素,尽管伊莎贝拉也是盛装打扮,然而形象却予人以一种亲切之感。

伊莎贝拉勃兰特的肖像
在作画时,伊莎贝拉才刚34岁,她的矜持、文静与和谐的微笑,正是画家所试图刻画出的妻子的性格。
画中伊莎贝拉右手持一珠宝盒,左手搭在右胸侧的饰带钮扣上,整体显得线条十分流畅。
人体形象一如鲁本斯的风格画得健壮丰满,十分肉感——这对于鲁本斯来说才是最纯粹的美感。
而这幅画中最为精妙的,是对手的描绘。鲁本斯将伊莎贝拉的双手画得吹弹可破、白净迷人。皮肤底下爱的青色血管若隐若现。
从某种角度上看,似乎要比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那双手画得还要情深意浓些。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伊莎贝拉在这幅肖像完成后的第二年,就因瘟疫不幸离世,成为了鲁本斯心中永远的伤痛。

达·芬奇《蒙娜丽莎》1503-1517年
化身维纳斯的海伦·芙尔曼
伊莎贝拉逝世后,鲁本斯娶了前妻的侄女、16岁的海伦·芙尔曼为妻,开始了他极其幸福的后半段人生。
要知道,在第二次结婚时,鲁本斯已年过半百,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鲁本斯对新妻子的喜爱。
鲁本斯对前后两位夫人的爱都十分真挚热烈,经常将她们化作自己作品中的女神形象。
在鲁本斯的另一幅画作《披著毛皮外衣的维纳斯》中,人们便可以看出,即便画作主题是维纳斯,但画中的维纳斯形象,则是取材于自己的第二任夫人——海伦·芙尔曼。

披着毛皮外衣的维纳斯
这幅画中的维纳斯眼神清澈,姿态迷人。身披黑布的她有着人类所没有的神之灵性,却也有着神没有的人之真实。
画中女性的身躯依旧丰满诱人,洁白的肉体与黑色的衬布相得益彰,整个人融入背景之中的同时,又拥有了突出于整张画纸的凝聚力。
画中的细节栩栩如生,无论是饱满的乳房,还是圆润的双手,抑或是膝盖处的褶皱,每一处都刻画地如此真实,充满了无比丰沛的生命力量。无疑是一幅深沉且杰出的画作。

两位维纳斯
肉欲与神性的完美结合
鲁本斯另外一幅最为著名的画作——创作于1625年《海伦娜·弗尔曼肖像》。
这幅肖像用优美生动的色彩笔触来描绘,线条十分流畅。
鲁本斯还刻画出了形象的性格特征:海伦的眼神流露出一种乐观幸福的样子;构图严谨,色彩对比强烈;服饰显示了她的贵族身份,但却并不傲气。
从这幅肖像上来说,观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鲁本斯所寄托的,那种与禁欲主义完全绝缘的生活热情。

海伦娜.弗尔曼肖像
鲁本斯的画作永远有着肉欲与神性的完美结合。
诚然,现实中的人们绝不会有那般精致的肉体,但是在他的笔下,与充满生命力的女人体是鲁本斯心中最理想的产物。
鲁本斯以自己对生活与对家人的热爱,创造出了无数尊天然但带着神性的人体,而这也是鲁本斯肖像的点睛之处。

《伊莎贝拉·勃兰特》
关于鲁本斯的肖像画
他所创作的肖像画,几乎全部取材于他的两任妻子;
画中表现出鲁本斯对妻子十分真挚热烈的情感;
作品着重刻画妻子的性格;
画作是肉欲与神性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