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之园》是鲁本斯的代表作,是他的第二任妻子为其提供的灵感。画面中盘旋于天空的小天使、活跃在庭院里的人群,他们时刻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仿佛电影镜头中的一处定格,表达了鲁本斯对美好婚姻的赞颂与享受。
鲁本斯,遗忘之河,懒散的庭院,鲜嫩的肉枕,在那里人们无所爱,但生命仍不停骚动,犹如空中的风,海中的潮。
——波德莱尔

艺术家的一生通常是不幸的,但相较于其他艺术家而言,鲁本斯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幸福美满。
彼得·保罗·鲁本斯,巴洛克画派的代表人物,不仅是佛兰德斯最伟大的画家,甚至还可以代表17世纪的整个西欧绘画行业。
在享受如此高光赞誉的同时,他也是一名极其杰出的外交家、古典学家,以及一名有过两段幸福婚姻,在众多子孙的拥簇下过完幸福一生的幸运儿。

1608年,鲁本斯在意大利旅居8年后,回到故乡安特卫普,他娶了身为艺术家的伊莎贝拉·勃兰特。
在伊莎贝拉于34岁死于瘟疫后,他又娶了身为过世妻子伊莎贝拉的侄女,且年仅16岁的海伦·芙尔曼。
要知道在第二次结婚时,鲁本斯已年过半百,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鲁本斯对新妻子的喜爱,他为其创作的肖像画是伊莎贝拉的三倍之多。
而下面要提到的这幅《爱之园》,也是他的第二任妻子为其提供的灵感。

《爱之园》绘于1633年左右,是鲁本斯晚年所作的、具有其成熟期艺术特征的代表作品之一,现藏于西班牙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
1666年,这幅画首次出现在马德里皇家宫殿,被悬挂在西班牙国王的卧室里。
画中最吸引人的不是庭院,不是园林背景,也不是天空的云彩,而是有幸在爱中沉醉的男女们,尤其是丰满美丽的女性。
这些女人有别于《美惠三女神》中女郎们的粗犷放荡,是鲁本斯较为温和的女人形象。

那些穿着入时、乳房丰满、裹在宽大的绸缎衣衫里的妇女,是否都是有感于他的妻子而作呢?而画作左边那名搂着长袍女子的男性,是不是就鲁本斯本人呢?
裸体的爱神在天空中玩耍,雄伟的宫殿大门将画面引进一个只能存于幻想中的奢华之邦。
画中人们穿的衣裳都用暖色绘制,从而使灰白色连衣裙显得格外突出;复杂的动作和节奏从左往右逐渐展开,由男子的红衣最后收拢。

男子上方的石雕喷泉仿佛如同活物。象征着爱与美的维纳斯雕像,则更像真正的女人,正在用手挤压乳房,清泉如乳汁般从丰满的乳房中涌出。
这一切的一切,都表达了鲁本斯对美好婚姻的赞颂与享受。

这些贵族男女紧密相依,形成了巴洛克艺术典型的团块凝聚,与右上角的雕塑及建筑内部的人物,共同组成了三角形构图,使观者可以从稳定与骚动的交织中,获得一份平衡。

无论是盘旋于天空的小天使,还是活跃在庭院里的人群,他们时刻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而这种画面就仿佛电影镜头中的一处定格,动作与时间的骤然凝结。


人们被固定在了最美好的那一瞬间,骤然孕生出宛若米开朗基罗雕塑所散发出的静态美。这个瞬间,往往将画面的情感推向峰值,让观者无一不惊叹、无一不赞叹。
什么样的经历孕育出什么样的作品,鲁本斯的这幅《爱之园》也正是他精神世界的象征。
从该作中,人们不难看出鲁本斯生活的美满幸福,他度过了大把的快乐时光,让人难以不羡慕甚至嫉妒。他也依靠这些快乐的时光创造了大量优秀的画作,让人难以不钦佩。

关于《爱之园》
巴洛克艺术大师鲁本斯的代表作;
画面集建筑、风景、人物于一身;
画中女郎是鲁本斯描绘得较为温和的女人形象;
作品表达了鲁本斯对美好婚姻的赞颂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