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战争爆发的寓言》中,画家鲁本斯通过自己所擅长的象征性手法来表现他对战争的态度,无声地谴责了当时几乎摧毁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没有哪一个画家能比鲁本斯更象荷马了。
——德拉克洛瓦

《战争爆发的寓言》(局部)
众所周知,鲁本斯在身为一名著名宫廷画家的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他从丰富的外交经验中,获得了抗议欧洲战争形势的深刻洞察力和情感。
爱好和平的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调停战争而努力奋斗。遗憾的是,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战争都在继续。

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
1638年,鲁本斯接受了托斯卡纳大公费迪南多二世的委托,创作了这幅《战争爆发的寓言》。
在画中,鲁本斯通过自己所擅长的象征性手法,表现他对战争的态度,无声地谴责当时几乎摧毁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
三十年战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战争爆发的寓言
在鲁本斯给朋友的信件中,解释了这幅画,通过鲁本斯本人的提示,我们才可以解读在这复杂的场景中,鲁本斯所讲述的《战争爆发的寓言》。
画中的主人翁是战神玛尔斯,他让雅努斯的神庙门户大开,根据罗马的风俗,这扇门在和平时是关着的。

雅努斯的神庙门户
玛尔斯手里拿着盾牌和沾满鲜血的剑,正在向前猛冲,使所有的民族都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玛尔斯手里拿着盾牌和沾满鲜血的剑
他的情妇维纳斯带着丘比特以及小爱神们,试图通过拥抱和爱抚来阻止他,可玛尔斯一点也不理睬他们。

维纳斯和丘比特
在画的另一端,玛尔斯已经被手执火炬的愤怒女神阿勒克托诱惑住了。他们身边是一些魔鬼,代表两个和战争形影不离的伙伴——瘟疫和饥荒。

阿勒克托和魔鬼
地上躺着一位妇女,她手中拿着一把被打碎了的诗琴,诗琴表示和谐,而和谐是与战争不相容的。
还有一位手抱婴儿的母亲,代表富饶、生殖力和博爱,这些都被毁灭性的战争践踏了。
此外,还有一位躺在地上的建筑师,手里拿着仪器,表示城市的一切日用和装饰建筑,都已在战争的暴力下沦为废墟。

地上的人群
靠在战神脚下有一本书和一些画着画的纸,这表明,战争在蹂躏着文学和其他艺术。
地上还有一捆被拆散了的箭,和一根捆着箭的绳子。捆在一起的箭是和谐的徽志。在箭的边上有一根盘蛇杖和一束橄榄枝,它们是和平的象征。

地上的箭和书本
那位悲哀的妇女全身披黑,头巾破烂,身上的宝石饰物和其他装饰物均被抢光,这就是多年来饱经劫难、凌辱和痛苦的不幸的欧洲。这些劫难所造成的危害如此之大,简直无须具体画出。

代表欧洲的悲哀妇女
她的身后跟着一位天使,天使手里捧着一个地球。地球上面覆盖着一个冠饰,表示基督教的光环。
这幅画作具有鲁本斯画作所惯有的特质——扭曲的肉体和巴洛克风格的细节,展现了在三十年的战争中,这场空前的野蛮和毫无意义的冲突。

维纳斯、玛尔斯和丘比特
巴洛克艺术大师鲁本斯一生的创作中,主要是宗教神话题材。他在基督教题材的创作中,不可避免要受到教会的制约,但在神话题材创作中,就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
鲁本斯从威尼斯大师们那里获得色彩造型的启迪,在自己的创作中,色彩艺术得到了尽善尽美的发挥,毫不逊色于他所尊重的威尼斯画派的成就。

手抱婴儿的妇女
整幅画的构图显得气势逼人,人物的动态栩栩如生,真切地再现了战争时期人们的惶恐不安。虽说是借神明之手传达,但这一切无一不在反映鲁本斯对战争的厌恶。
鲁本斯所向往的是爱与美的乐园,而绝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那些带给他灵感的东西,永远是诞生于美好之中的宝物,而绝不是人类贪婪所带来的反噬恶果。
人们相信,在绘制途中鲁本斯的内心有着愤慨与不甘,却又无能为力。而这幅画的存在,就是鲁本斯爱好和平的最好佐证。

手抱诗琴的妇女
关于《战争爆发的寓言》
巴洛克艺术大师鲁本斯的代表作;
通过象征性手法来表现鲁本斯对战争的态度;
具有鲁本斯画作所惯有的特质——扭曲的肉体和巴洛克风格的细节;
整幅画的构图显得气势逼人,真切地再现了战争时期人们的惶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