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雕像运动蔓延全球,抗议者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抗议者们希望通过报复这些曾冒犯过某一群体的公众人物雕像,来获得一种所谓的象征性的赔偿。

由美国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反种族歧视抗议正在蔓延全球。过去两周,从美国到英国,从比利时到意大利,全球不少城市中具有“种族争议”的雕像被示威者推倒或破坏。为什么示威者要讨伐没有生命的雕像?这一席卷全球的摧毁雕像热,与法国大革命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近日,法国左派文艺杂志《Les Inrockuptibles》(简称Les Inrocks)就以上等问题采访了历史学家、政治圣像专家、《受伤的眼睛:论法国大革命后的圣像政策》一书作者,埃马纽埃尔·福雷克斯(Emmanuel Fureix)。以下是访谈摘编。

埃马纽埃尔·福雷克斯

Les Inrocks:随着反种族歧视和警察暴力的游行示威在全球蔓延,许多雕像被推倒或破坏,例如美国的罗伯特·李、查尔斯·林恩等雕像、英国布里斯托尔的爱德华·科尔斯顿的雕像、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利奥波德二世半身铜像和伦敦的丘吉尔雕像等。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多国摧毁雕像热吗?

利奥波德二世铜像

福雷克斯:这并非前所未有。我们可以举柏林墙倒塌后前苏联管制下的各国争相推倒列宁雕像的例子。但更近的是2015年于南非开始的移除塞西尔·罗兹(英国狂热殖民主义者,奠定了南非种族隔离的基础)雕像的例子。继这一事件后,在欧洲和美洲兴起了一阵去除公共空间殖民化色彩和奴隶制色彩的运动。从这个角度来看,2017年美国围绕是否拆除“联盟国”将军韦克翰雕像产生的争议,实际上是2015年罗兹雕像事件引发的全球性运动的延续,而弗洛伊德之死只不过是激化了已存在的雕像问题。

塞西尔·罗兹雕像

Les Inrocks:抗议者讨伐雕像的举动,目的何在?

福雷克斯:抗议者们希望通过报复这些曾冒犯过某一群体的公众人物雕像,来获得一种所谓的象征性的赔偿。不过,另外一个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有哪些公共场所的纪念性建筑不曾给少数族裔带来过伤害?19世纪或20世纪初的时候,人们可以坦然接受一些血腥殖民者被树立成“伟大的”统治者,但今天的人们对这一叙事不再买单。

Les Inrocks:圣像破坏运动的本质,是抗议者们反对一种他们视为截断、偏颇,但反而被树立为榜样的历史叙事?

福雷克斯:纪念性建筑是表达象征性统治的权力场所,它可被视为当下的暴力,必须予以讨伐。这就是某些美利坚联盟国纪念碑上的“黑人的命也是命”涂鸦的含义:这些纪念碑不仅延续了奴隶制的记忆,它们的存在亦是在为当下的种族歧视行为辩护。

Les Inrocks:您对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圣像破坏运动有深入研究。这是否一直都是革命者们试图抹去他们眼中不合时宜的、可耻且具侮辱性的某段历史的做法?

福雷克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圣像破坏首先是一种夺占主权的方式。在每推翻一个政权之际,革命者们就会毁灭其残留的权力符号,以此来宣告自己的主权。其次,大革命时期圣像破坏的另一目的是净化过去,抹去那些(革命者们认为)可耻或具有侮辱性的记忆。因此,从1790年开始,涉及封建主义的所有符号、标记通通被移除,它们被视为有损新建立的民主、平等的公共空间。同样,1792年,为了加速历史的进程,夺取权力的人民摧毁了国王路易十四骑马的雕像。

Les Inrocks:当下蔓延全球的推倒雕像运动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圣像破坏运动是否具有可比性?

福雷克斯:二者确有相似之处,都反映出一种渴望通过解放公共空间来解放社会的强烈意愿。不过,这两个毁坏雕像运动的目的大相径庭。大革命时期,破坏图像或纪念性建筑的目的是宣告新主权的诞生,而时下的推倒雕像运动,我们观察到更多的是,抗议者们试图创造一些壮观的、吸睛的行为来影响舆论,而并非有意颠覆某一政权。

Les Inrocks:今天,就推倒雕像运动出现了两大对立的阵营。一方认为这纯属借机肆意破坏公共建筑,另一方则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政治诉求手段。类似的论战历史上也经常出现吗?是否存在折中解决方案?

福雷克斯: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就有一个专业术语来诋毁圣像破坏运动 —— “vandalisme (肆意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这是格雷古瓦神父于1794年创立的一个新词汇。这一术语赋予了破坏雕像等建筑物行为一种野蛮、残忍的色彩。是肆意破坏还是政治诉求,关于两者的论战并不新鲜。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并不是要在将争议雕像全部摧毁或全部保存之间二选一。我们完全可以把一个有争议的雕像或纪念碑移至博物馆,或者加挂一张说明牌,来解释人物的黑暗面;我们也可以考虑在争议雕像附近再立一座能体现抗议者心声的“反争议”雕像,全面地说明历史……许多做法都可以既延续历史记忆,又掀开新的篇章,以展示今天的社会已经让自己的过去与现在讲和。

Les Inrocks:美国历史上有出现过类似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圣像破坏运动吗?

福雷克斯:美国革命中也爆发过圣像破坏运动,从这点来看,(美国)近期的推倒雕像运动非但不是创新,反而是溯源。1776年,《独立宣言》颁布后,愤怒的纽约人推倒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雕像。可见,著名的“革命性破坏行为”并非法国专属。

纽约人推倒英国国王乔治三世雕像

Les Inrocks:参考近期席卷全球的反种族歧视浪潮,雕像破坏运动是否总是伴随着大型社会抗议运动而出现?

福雷克斯:采取破坏雕像等纪念性建筑物的行为,是基于图像的巨大力量,认定这一举动能够产生一些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影响。这其实是个大胆的赌博,因为,如果社会层面的关系不同步改变,攻击无生命的建筑物是在做无用功。破坏雕像可以修复创伤,但不会构建新的社会。

阅读数 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