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近几年的国内宠物题材电影热,似乎还找不到一部代表作,能够踏踏实实地挖掘宠物的疗愈力量。
作者 | 李明远
编辑 |韩方航
6月17日,大家都在网上纪念一只猫,电影《流浪猫鲍勃》原型——14岁的橘猫鲍勃。
鲍勃6月15日去世的消息传回国内后,网友纷纷留言纪念,有人甚至留言说:“其实推动我要养个猫猫的,就是这个故事了。”大家的思绪又回到那部成功的宠物电影中。
电影《流浪猫鲍勃》改编自一本英国畅销书,故事源于真实事件:流浪的街头卖艺青年,在收养了一只流浪猫后,重新建立生活信心。故事很简单,却打动了不少观众。尽管2018年在中国内地上映与国外相隔两年之久,许多观众已经通过网络观影,《流浪猫鲍勃》最终还是取得5000多万元票房。
鲍勃走了,还留下了一部电影遗作。由它再度出演自己的《流浪猫鲍勃》的续集《鲍勃的礼物》,计划明年上映。这意味着这位猫明星,将在大银幕延续生命,继续承担未完成的疗愈使命。
励志故事背后的生活实感
“鲍勃拯救了我,他给予了我很多东西,不仅是陪伴,更是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我们的书和电影所取得的成功是个奇迹,他感动了无数生命,再也不会有一只猫像他一样了。我感觉仿佛我的人生失去了光芒,我永远不会忘记他。” 鲍勃去世后,主人詹姆斯·鲍恩在社交网站的发文,让不少网友回想起电影情节。
当穷困潦倒的流浪艺人詹姆斯·鲍恩决定去救一只受伤的姜黄色小猫时,他从未想过这样的自己会拥有一只宠物。偶然的相遇,促成了之后两位流浪者的相伴。
在不断革新的工业技术背后,电影本质上仍然是种舒缓压力的休闲方式。不管技术如何飞跃,有时候观众需要的,只是一个朴素、动人的励志故事。当萌宠自带的治愈属性与故事的励志属性融合到位,就形成了打动观众的经典范本。
2018年11月,《流浪猫鲍勃》引进中国内地,打出“让我留在你身边”的宣传语。这部电影2016年11月就已在英国首映,票房表现没有被姗姗来迟的脚步拖垮。电影上映后,猫明星鲍勃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流浪猫鲍勃》上映时间与国外相隔两年。
分析《流浪猫鲍勃》成功原因,主要归功于原著真实动人的情感基础。“当我在黑暗中听见他温柔地打呼噜时,感觉棒极了。他是一个好伙伴,很久没有人这样陪伴我了。”原著《遇见一只猫:与Bob相伴的日子》中,充满了流浪汉与流浪猫相互陪伴的鲜活生活细节。
詹姆斯·鲍恩把他和鲍勃的一段段旅程写成书,出版后广受欢迎,两位流浪者都成了明星。这样的真实人生,变成电影故事。剧情设定看似是套路化的绝地求生,却依然能感动观众,还是靠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家庭的不睦、梦想的受挫、毒品的诱惑,将詹姆斯·鲍恩一步步推向流浪生活。
那些过去的痛苦经历,可能是常人未曾遭遇的,却能感染每个对人生有过失望的人。读过原著的读者印象很深的是,在作者的致谢中,出现了一连串在伦敦街头帮助过他的人——《大志》杂志销售员、地铁站工作人员、食与思餐厅的服务员、钻石店店员与修鞋匠等,这些都是书中流淌出的生活实感。
当宠物电影突然成为市场现象
《流浪猫鲍勃》这样的电影代表着一种宠物电影的潮流。2017年3月,电影《一条狗的使命》在中国内地斩获6.06亿元票房。作为当年春季电影市场的黑马,这部电影大卖,成为电影圈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宠物题材电影自此被国内电影市场重视,成为以小博大的一种细化类型作品。
在此之前,上一次宠物题材电影进入大众视野,还是柴犬八公等候去世主人的故事。1987年的日版《忠犬八公物语》、2009年美版《忠犬八公的故事》,都依靠对于小狗忠诚形象的成功塑造,收获了颇高的口碑。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平实、克制地展示出故事本身的魅力。

《一条狗的使命》重新包装狗的忠诚。
改编自畅销小说的《一条狗的使命》,换了种形式,重新包装了狗狗忠诚陪伴人类的情感。作者从汪星人视角,讲述了小狗贝利经过四世轮回,回到最初主人身边的故事。这部具有奇幻色彩的作品上映时,凭借剧情设置的新鲜感和亲近性,拉拢了不少观众。
《一条狗的使命》在中国内地票房大卖后,不仅国内宠物题材类型投拍项目数量增多,引进需求也加大。第二年,光是以狗为主角的中外电影就有13部。《流浪猫鲍勃》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以旧片之姿引进国内的。
而在黑马电影《一条狗的使命》出现后,宠物题材电影数量虽然增多,却出现了集体哑火的市场表现。2018年在内地上映的13部“狗片”,票房总和只有1.3亿元;2019年上映的《狗眼看人心》《忠犬流浪记》等宠物电影虽前赴后继,却都没能获得票房与口碑的成功;只有2019年12月31日上映的明星拼盘电影《宠爱》,依靠强力营销取得不错成绩,票房却很难归功于宠物题材上。
有待挖掘的宠物疗愈力
据第二十一届亚洲宠物展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城镇养狗、养猫者达5648万人,宠物领域在国内已是一块巨大消费市场。即使不养宠物的人群,在生活中也能通过各种渠道在云端实现吸猫、撸狗。
作为初代网红,日本的小猫“猫叔”今年3月2日去世后,也引起了一轮纪念。“猫叔”头顶万物的眯眼造型,曾萌化了网络。它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也曾治愈过许多人。在网络上“云吸猫”,不进影院,也挺香的。

猫叔是诸多网友的治愈记忆。
萌宠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让拍好宠物题材电影变得更难,尤其是对故事层面提出了高要求。宠物题材电影面对的一道必答题,是既拍出小动物的软萌形象,又同时讲好一个有新鲜感的好故事。
一旦失去了独特的故事包装,萌宠的魅力在大银幕上就会褪色。当《一条狗的使命2》2019年以同样的拍摄手法再来一次时,收获的就不再是像前作那样的市场肯定了,而是重复套路的吐槽,以及远低于前作的票房。
所以,即便是拥有众多粉丝的明星猫鲍勃,在电影《流浪猫鲍勃》获得巨大成功后,续作《鲍勃的礼物》明年上映,也同样面临着观众们更加挑剔的眼光。
而国内电影创作者蜂拥而上,开发宠物题材电影时,显然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找到真实动人的靠谱故事,而是更看重宠物卖萌或煽情套路。光靠千篇一律地编故事,没有踏实呈现宠物与主人的陪伴与成长关系,宠物题材电影难以再现爆款。
在现实生活中,萌宠的力量比许多人想象中更大。在现代医学界,“动物辅助疗法”已经经过科学验证:在专业人士引导下,将有疗愈能力的动物引入治疗,能使其创造出的正面能量作用于患者。
回望近几年的国内宠物题材电影热,似乎还找不到一部代表作,能够踏踏实实地挖掘宠物的疗愈力量。电影作品展现宠物疗愈力的使命尤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