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便中印关系跌入最近数十年的谷底,依然不会阻挡印度企业向东看,也不会影响中国资本继续跟进。
6月16日下午,印度方面传来消息,中印两国军人在边境地区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一时间国际社会纷纷关注。
中印关系突然恶化,在印度的中国企业和投资人,却没有太过慌张。“身边很多人会来问你怎么样,但是实际上投资、创业、生产还在继续。疫情的影响要更严重。”一位关注海外市场的投资人提到。
6月17日当地时间14点,OPPO 印度的新品发布会如期举行,发布了Find*2系列产品。虽然另一边,很多印度人聚集在街上,焚烧自己买的OPPO手机。
矛盾正在升级。但是印度人民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印度的互联网和软件,已经很难离开中国公司。
截止2020年Q2, 中国品牌手机在印度市场上占比超过70%,仅小米一家就拿下了印度30%的市场份额。

就在近期,印度人安装了一款“删除所有中国应用”自嗨时,他们发现自己的手机来自中国,2亿用户已经离不开字节跳动的TikTok,而腾讯的《绝地求生(PUBG)》更是最火的游戏,出不了坑。而很多印度人以在Tiktok直播、拍视频为生,印度国民级的电竞的战队也是PUBG的成员。

到2020年,中国资本在印度的投资总额超过60亿美元,看似不多,却影响深远——印度的30家“独角兽”公司中,18家都拿了中国的投资。这些独角兽,涵盖印度人衣食住行各个领域的,很多都已经成长为国民应用。
投资之外,小米、OPPO等公司还在印度建立了工厂,为印度解决数十万人就业就业。小米甚至有95%以上印度市场的手机都在印度国内生产。
受印度疫情不断恶化的影响,近几个月工厂迟迟无法复工,手机商还从国内调集货源,运往印度。
17日,随着边境冲突升级,印度人开始聚集在在大使馆门口燃烧中国手机。熟悉的场景在2016年、2017年都曾发生过。
这一场次,示威者们不愿意烧掉用习惯的红米手机,并给出了一个理由——红米是100% Mad in India。

走,出海印度
近年来,最为热门的投资热潮,“出海创投”一定有名字。大量的巨头和VC涌向印度和东南亚、非洲市场撒钱,试图把中国已经成功的模式复制过去,发掘新的潜力市场。
而印度是投资者们出海的第一站。 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内一带一路政策的支持,和互联网公司扩展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印度广阔的市场和开放的投资政策。
巨头们早已将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份额瓜分殆尽,开始穿越下沉市场,或是向海外进发。从地缘、历史与文化的相近性来看,印度和东南亚都是最好的选择。而印度不仅是人口最多的市场,还拥有更为年轻化的人口结构,35岁以下人口占65%,0-24岁年龄段的人群要远高于中国。

2016年印度网民数量3.55亿,网络渗透率27%,网民数量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国。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到2018年9月,印度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长到5.6亿,移动互联网人数超过4.5亿。印度本土的互联网化速度远慢于中国,这给了物美价廉的中国手机和方面快捷的应用迅速获得关注和购买的空间。
中国资本进入印度有多个渠道。比如通过产品打入印度市场(如Shareit茄子快传),或者在印度投资建厂(小米、Vivo),但最为直接的就是投资印度创业公司。
以印度最大的支付平台Paytm为例,相当于印度的支付宝。在2016年,印度总理莫迪向全国宣布了废钞令,人门排队兑换新钞票,但新钞现金明显供应不足,甚至引发了排队、打架闹事等。而Paytm就借助这个风口,派出多达1万名培训师奔赴到印度小商店,教店主使用Paytm,推动移动支付落地。仅半年,Paytm在印度便斩获了2.25亿移动钱包用户,全国境内约有500万商家支持Paytm付款,成长为国民应用。
这背后最大的赢家却是中国的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和旗下的蚂蚁金服早在2015年就已经宣布投资Paytm,前后投资超过10亿美元,总持股比例超过40%。2019年,Paytm成长为独角兽,体量不断提升后,阿里也继续加持股权,目前阿里系占比已经超过68%。可以说阿里的投资给了Paytm成长的可能性,Paytm迅速的成长也让阿里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阿里和腾讯从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印度布局,阿里在印度的投资已经超过30亿美元,腾讯也已经超过20亿美元。两家甚至开始了新一轮的抢地盘对战,比如阿里投资了电商领域第四位的Snapdeal,而腾讯投资了排名第二位的Flipkart。

互联网巨头的投资也并非全部是财务型投资,大多都是围绕自身擅长的业务条线,为后期出海做准备,比如滴滴投的连锁酒店品牌OYO和网约车品牌Ola、腾讯收购的来自印度金融科技公bazaar的少数股权,投资了社交品牌Hike;头条投资了的印度本地语言新闻聚合平台Dailyhunt。
专业投资机构也没有放弃这个机会,2018年下半年,摩拜的投资人,美元基金启明资本创投合伙人黄佩华把工作重心从北京迁往海外,往返于印度和新加坡之间。她在印度投资了生鲜配送、物流等企业。
真格基金在2019年底发布了《出海报告》。在整个2019年,几乎真格所有的投资合伙人都曾去印度考察。他们还组织创业者,一起踏上了「印度发现之旅」,一起造访印度当地的科技企业、VC 机构和创业者,探寻当地具有潜力的创新企业与合作机会。
对于投资者来说,印度是一个亟待发觉的金矿,入股不亏。同时,由于中国和印度市场较为相似,加之移动互联网在印度的逐渐普及,很多中国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式也可以直接复制到印度。
印度也甘之如饴,因为中国资本带动的互联网和科技升级,对印度的制造业、消费业升级都有重大影响。印度创业者在找投资的时候,也会把自己对标中国的成熟互联网产品。
2019年底,《印度全球关系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在印度创业领域的投资金额虽然不多,但影响力却很大,在印度,字节跳动旗下的抖音比YouTube还流行;小米手机比三星手机更畅销;华为路由器大受欢迎。中国的投资来自大约20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和基金,领头羊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腾讯,中国企业投资了92家印度创业公司,包括独角兽企业Paytm、Byju’s、Oyo和Ola。总之,中国已经融入印度社会经济和科技板块,影响着印度。”
资深印度创投媒体“天竺报告”提到,进入2020年,很多行业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目前急需新资本的注入。如果没有中国资金的帮衬,印度的经济和技术生态系统势必受到冲击。疫情下,印度的很多创公司融资出现问题,但热门的领域,比如生鲜领头羊Bigbasket拿到了阿里的投资。
印度制造,中国拉动
除了直接投资,中国互联网资本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印度建厂生产。
这背后是莫迪政府在2015年提出的“印度制造”战略,要把印度发展成全球的制造中心。虽然印度本土的互联网、金融等业发展迅速,但是还是有大量来自农村的劳动力无法胜任,制造业才是解决就业的主要出路。所以莫迪政府一直鼓励外来资本建厂。

智能手机行业尤为如此。2015年开始,Oppo、Vivo、华为、realme等知名手机厂商,在印度大规模投资建厂。投资都是10亿美元起步。
莫迪政府的政策——全新的GST(Goods and Service Tax)规定,进口至印度国内的手机整机,除了要交10%的基本关税(basic customs duty),还要交35%-40%的增值税。而对于在印度国内生产的手机,只需要缴纳12%的增值税即可。
有进军印度市场的需求,加上印度的劳动力、低价都较为低廉,对于手机厂商来说,不失为一笔划算的投资。小米先后在印度的建立了6家工厂,分别生产手机、移动电源、智能电视等。除了供给印度市场,也开始供给海外市场。
但这个过程并不轻松,VIVO最早在印度建厂时,当地什么都没有。“按照公司标准,在印度很多东西质量差没法用,从生产线、零配件,甚至做饭的锅都是从中国背来的。”一位负责人提到。甚至无法找到合适生产的厂房,改装之后生产效率也只能达到国内的7成。

辛苦也得到了回报。2018年,小米手机销量就成为全印度第一,其中印度本土生产的手机占到95%以上。而仅2016-2017 财年里,OPPO 在印度就实现了 797.4 亿卢比的销售收入,比上一年度增长了754%。
截止2019年,已有700多家中国企业在印度开展业务并进行了投资,投资总额达到了120亿美元,覆盖通讯、家电、电力等诸多领域,其中90%是以投资建厂的形式进行。
复杂局势下:印度人在向东看
中印边境冲突升级,对很多在印度的中国创业者、投资人都不算陌生。
2017年6月,中印军队在洞郎地区发生对峙,局面僵持近两个月。在此期间,双方舆论不断发酵,民间的敌意被不断加热。
大环境下,很多企业暂停了对印度的考察,投资人也暂停了印度项目的跟进。但这种现象持续了不到1个月。
印度创投媒体,志象网创始人胡建龙提到,当时创业者的路演都在继续,幻灯片上列上印度的创业企业外,还一一标注对标的中国企业。
因为对于成长中的印度企业来说的,中方投资至关重要。他们不仅需要中国资本,也需要中国的商业模式和先进技术。
“即便中印关系跌入最近数十年的谷底,依然没有阻挡印度企业向东看。”他认为。

印度资深投资人Mohanjit Jolly曾在一次演讲中如此表示:“从2016年开始国际资本投资降温,中国资本开始进入。中国人真正看好印度的发展前景,他们是真正的想和印度市场一起成长,毫无疑问他们要在未来几年内改变印度市场格局。
但是革命尚未成功,中印之间的矛盾却已经加深。
2016年,印度就曾抵制中国的LED小灯泡、文具,2017年印度政府又称42款中国手机应用有“安全风险”,会影响国防安全,呼吁军方查证删除。
2020年4月,印度国内“抵制中国互联网(boycottChinaApp)”的言论愈演愈烈。部分印度网民开设假账号故意降低“TikTok”等中国手机应用在Google Play商店的评分,还有人发明了一键删除中国应用的“RemoveChinaApps”。
2020年4月17日,印度政府更新了FDI(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将中国从“自动审批路径”改为“政府审批路径”。
虽然从投资流程来看,只是多了一道手续。但很多投资人认为,中印之间过去5年的蜜月期已经接近结束。
城市规划师、咨询师崔诚靓对笔者提到,这本质上是很多印度的开发商,和欧美的买办等一起对抗中资企业,在战术上应该警惕。
2018年国产APP在印度的应用排行榜前200中占43%,2019年下降到38%。“印度本土企业在找机会超越。但实际上更多中国资本是转移到了幕后投资。手机方面,随着更多的三星、苹果等更多跨国企业在印度建厂,印度本土的手机产业链趋于完善,不排除会在后期影响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崔诚靓提到。
从目前看来,诸多互联网公司和投资人却没有再受到这些负面情绪的困扰。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硬件和应用等已经载国际上具备了重要的影响力。即使在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刻,据Sensor Tower移动应用调研公司统计数据显示,2019中国移动应用在苹果、谷歌移动应用商店排名前100的App中,仍占据了高达22%的销售业绩。
从大背景来看,中国本土对印度的依赖,远低于印度对国内的依赖。2019年,其中中国对印度出口726亿美元增长2.1%,自印度进口174亿美元,下降0.2%, 贸易顺差是552亿美元(3917亿元)。为此,中国对印度有着巨大的贸易顺差。另一边,莫迪的“印度制造”伟业却进步缓慢,5年后发展远不及预期。
制造商合力泰的负责人温泰坤认为目前的局势不会影响长久合作,如果之后中印关系和投资政策能稳定下来,中国投资者会继续涌向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