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定陶之战;后果:刘邦君临灞上,项羽杀奔咸阳而来。
前因
公元前208年闰九月至公元前207年七月,项羽率领六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展开决战,史称巨鹿之战。
第一步,楚义帝兵分两路,共克秦军
章邯在定陶之役打败项梁军队以后,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认为楚国主力已经被消灭,其他的楚国军队不值得忧虑了。在慎重考虑后,章邯渡过黄河,进攻看似对秦朝威胁更大的赵国。大败赵军。
赵国一方,赵王赵歇,国相张耳,都逃进了巨鹿城。陈余作为赵国的大将,率领几万名士卒驻扎在巨鹿北边,这就是所谓的“河北军”。赵国岌岌可危,走投无路之下向楚军屡屡求救。
秦国一方,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包围巨鹿,自己的军队则驻扎在钜鹿南边,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给他们输送粮草。

这时候情况非常危急,如果秦军真的打下了巨鹿,那么秦军的气焰会更加嚣张,反秦联盟反而会每况愈下,甚至是彻底被消灭。
楚国一方此时正乱成一团。本来只是项梁傀儡的后楚怀王开始自己做决策。有了项梁的前车之鉴,楚怀王觉得宋义很厉害,所以在不断接到赵国的求救之后,便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和范增为副将,率军6万北上救赵,同时派刘邦率领小部分军队向西进攻关中,并许诺“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第二步,“上将军”之争
公元前207年,宋义带领着庞大的楚军,到达战场附近后停下,一停就停了46天。
项羽对此非常不满,他说:“秦军就围在巨鹿城外,碰到这样危急的情况,应该尽快渡河。到时我们再与赵国里应外合,就可以破秦军了。”
但宋义私下自有计较,他想等秦赵相斗的时候坐收渔翁之利,所以他跟项羽说:“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以此反讥项羽有勇无谋,还下令军中:“有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暗示,如果不听话就杀死项羽。
在等待的四十几天里,宋义派遣儿子宋襄到齐国出使,他大张旗鼓地给自己的儿子办了一场欢送会,一直送到了无盐,在那里“饮酒高会”。当时天气寒冷,天降大雨,士卒饥寒不堪,又因宋义迟迟不发兵,还给自己儿子办酒席……项羽利用这一点激起了士兵对宋义之不满。
十一月,在宋义按兵不动之第47个早晨,项羽直入其帐中,斩其头示众,向士卒宣布:“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籍诛之!”诸将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
后来,大将桓楚携宋义父子首级报告后楚怀王,后楚怀王也只好任命项羽为上将军,继续率兵救赵。
第三步,项羽破釜沉舟,解巨鹿之围。

项羽杀了宋义之后,立刻派手下的当阳君和蒲阳君出兵渡河解救巨鹿。这两人刚开始跟秦军对战时并没有获胜。于是,项羽就做出了他军事行动上最大胆的决定——他将河流南岸的军队全部带过河,不留后备军,渡河之后还把船给沉了,锅也打碎,所有士兵身上只留下三天的口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楚军破釜沉舟,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俘秦主帅王离,副帅涉间自焚,秦勇将苏角被项羽亲自击杀。章邯因得不到秦二世跟赵高的支援被困,后见大势已去,被迫在洹水南殷墟(今河南安阳)率秦军20万投降。
情势一下子被扭转过来。
巨鹿之战后,项羽声威大振。诸侯派来的将军进到项羽的大帐中,“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此战之后,项羽由此从楚国的上将军,被各路诸侯推举为整个联盟的上将军,统兵40万,继续反秦事业。
后果
项羽一战成名,成为反秦联盟核心,开始称霸之路。与此同时,刘邦君临灞上,先入关中。项羽怒极,杀奔咸阳而来。
结论:这一战奠定了项羽楚霸王的地位。这是项羽在军事上的最高峰,也是中国古代史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