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秦统一中国;后果:封禅成为一种传统。
文/全历史 空灵画师
前因
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之后,始皇帝建立了前无古人的大一统王朝,需要炫耀自己的功业,提高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公元前219年,始皇帝第二次巡行天下,来到泰山封禅。
始皇帝统一中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成就。所以他一直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从他确定“皇帝”这个称号就能看出来。统一之后,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王”已经不够用了,始皇帝觉得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最后决定各取一字,叫“皇帝”。
始皇帝之前,不存在管理大一统帝国的经验;而六国反秦势力又一直蠢蠢欲动,不停搞事。所以始皇帝压力非常大,一方面他特别努力地工作,想要把国家治理好;另一方面也需要寻求一些心理上的支持,来告诉自己大秦朝将会千秋万代。
东周列国时期,齐国的迷信活动比较盛行,以至形成了成套的理论。比如战国时的邹衍,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创立了五行学说,然后又创造五德相始终的理论。这个理论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解释朝代更替,始皇帝觉得这个理论很好用,就大力推广,说秦朝的水德代替了周朝的火德。

五行相生相克
由于水德的颜色是黑色,所以秦朝上下都崇尚黑色的服饰和旗帜;而水德对应的数字是六,所以各种事物都要凑上六这个数字。比如冠高六寸,一步六尺,划分天下为六六三十六郡等等。
但是有了这些还是不够。始皇帝迷信活动的顶峰,可以说就是封禅泰山了。
封禅泰山的理论,也是齐鲁之地的儒生搞出来的。他们认为,泰山是最高的山,所以人间的统治者要登上泰山祭天,这就叫“封”;然后再泰山附近的某个小山上来“禅”。
这样就代表他接受了天命。这些人搞出了很多关于封禅的传说,据他们说古代数得上的圣王全都封禅过泰山,比如黄帝、炎帝、尧舜禹等等,实际上这都是瞎编。据说齐桓公称霸后也想封禅泰山,可是管仲说,古代的圣王封禅之前,上天都降下祥瑞来暗示他们,您想想现在有什么祥瑞吗?齐桓公顿时觉得自己不配,就算了。

齐桓公
可始皇帝觉得自己太配了。世界上也确实没有比他更配的,所以他决定要付诸行动。
可是到底这仪式该怎么搞呢?始皇帝带了一大帮儒生到了泰山脚下,却全都派不上用场,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怎么办。这也正常,因为之前根本没人封禅过。始皇帝大怒,把这些儒生全都轰走了,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先封泰山,又禅梁父山。
具体的仪式步骤全都秘藏起来,所以没人知道到底始皇帝是怎么封禅的。始皇帝上山的时候遇上大雨,那些被轰走的儒生们就聚在一起嘲讽始皇帝,因为他们觉得参加不了封禅特别可惜,所以对始皇帝充满了怨恨。
做完这一套之后,始皇帝高兴极了,又在梁父山刻石,给自己歌功颂德。他这样做确实开了先河。

泰山石刻
后来有好几位比较了不起的皇帝也封禅泰山,比如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还有女皇帝武则天封禅了嵩山。但是宋真宗以一己之力拉低了封禅的档次,所以他以后就没有人封禅,改成祭祀了。
后果
封禅成为一种传统:继始皇帝之后,封禅泰山成为大一统王朝受命于天的象征,又有五位皇帝封禅泰山,一位皇帝封禅嵩山。
结论:封禅极大地确立了秦始皇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