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尾声:苏日战争
为什么号称日军精锐的关东军在苏军面前不堪一击?这一战如何影响朝鲜半岛格局?

文/全历史 张君恪

1945年8月8日,苏联日本宣战,苏日战争(又称远东战役)爆发。这是二战中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是一次新时代军队和旧时代军队的较量。

日军无力抵挡苏军的进攻,节节败退,不得不向同盟国投降。

苏军胜利后,伪满洲国彻底终结。之后苏军占领朝鲜半岛北纬38度线以北地区和日本北方岛屿的军事行动,造成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和日俄之间一直延续至今的领土争端。

早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就向英美等国承诺,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就开始对日作战。8月,苏联对日的作战行动不仅是履行对同盟国的承诺,也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夺回日俄战争(此处可a1904年2月10日的旅顺)中在中国东北地区失去的铁路、港口等权益。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这场战争中,新时代的苏军是如何战胜旧时代的日军的。

战争开始,苏军发动“闪电战”,行动迅速,而日军反应迟钝。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已在远东地区做好部署的苏联远东方面军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日军发动突然袭击。远东方面军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部队,从蒙古和滨海地区两个方向挺进中国东北地区。

日本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部队是号称精锐的关东军。他们事前根本不知道苏军会发动突然袭击,日本预计苏军最起码要等到秋天才会发动进攻。很多驻扎在边境要塞的日军士兵还在睡梦中就被苏军俘虏了。第二天,也就是在8月9日关东军的参谋部才知道边境的情况。

除了地面部队以外,苏军还出动了大量的轰炸机轰炸了日军占领的要塞和一些重要城市,比如牡丹江哈尔滨长春。8月9日中午,苏军的航空兵轰炸日军在黑龙江的虎头要塞时,要塞里的日军才得到指挥部的命令:“日苏已断交,日苏两国正式进入交战状态。”

在获知情况的当天,关东军的总司令山田乙三却不在长春的总司令部。战事只能由参谋长秦彦三郎暂时代理指挥。山田乙三晚上才匆匆赶回长春。

事实上,停留在一战时代的日军抵挡不住经过二战洗礼的苏军。

在苏联对日宣战之前,日本和苏联曾经爆发过两次冲突。日军根据那时的作战经验,在中国东北地区迫使中国劳工修建了十七座大型的要塞堡垒,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日本关东军总司令山田乙三试图依靠要塞对苏持久作战。

后来的事实表明,山田乙三是在用一战的思维和苏军作战。二战前的法军总结一战的经验教训,认为要塞防御特别重要,修建了马奇诺防线,但是在德国的“闪电战”面前却不堪一击。到了1945年8月,经历过苏德战争的苏军也已经今非昔比,熟练地掌握了“闪电战”。

苏军装备了大量坦克、装甲车,而且还有大量的航空兵助阵,行军速度特别快。即使遇上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很多苏军士兵用大炮和炸药开辟道路继续行军。

苏军很快就分割包围了各个要塞,日军无法联系和支援,困在要塞里的兵力也无法回撤。要塞里面还没有防空武器,面对苏军飞机的轰炸毫无办法。

此外,苏军装备精良,而日军只能采取自杀式攻击。

在这次作战中,苏军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等重武器。面对苏军强大的装甲兵团,日军重武器数量和性能都差得太远,无力抗衡。

更有甚者,在牡丹江方向与苏军作战的日军师团甚至连武器都没有发齐,反坦克武器更加稀少。日军的一些野战炮没有穿甲弹,很难击穿苏军T-34坦克厚重的装甲。苏军在局部地区的火力优势要超过日军一百倍。

面对苏军的装备优势,日军会让士兵把捆在棍子上的地雷插到坦克履带里。日军甚至采取了自杀式进攻。苏军经常在道路两侧看到日本兵从隐蔽处跃出,高呼“万岁”,身上挂着炸弹就向苏军的坦克扑过来。苏军休整后重新上路,又会遇到新一批的“敢死队”。

日本空军也远远不是苏军航空兵的对手,只好组织神风特攻队对苏军的地面部队发动自杀式攻击。但是这些做法都无力扭转战局。当苏军行进到牡丹江时,日军仍然无法组织有力的反击,只好炸毁了河上的桥梁准备背水一战,不过也无济于事。日军只得迅速退回各大城市,避免与苏军交战。

七天后,两个方向的苏军就进入了东北平坦的平原,汇合后准备对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城市展开进攻。日军大量兵力被围困在这几个大城市中。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这场战争一方面使伪满洲国覆灭,“满洲国皇帝”溥仪在8月17日被苏军在沈阳(当时称奉天)俘虏,后被押往苏联,东京审判(此处可a1946年1月9日的东京)时曾作为证人出席,指证日本的战争罪行。

出席东京审判的溥仪

另一方面促使了日本的投降,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苏联宣战之前,日本希望苏联调停盟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也计划把中国东北地区作为抵抗盟国的最后堡垒。但是苏军突如其来的行动打破了日本的幻想。

苏联在作战行动中出兵占领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北方的一些岛屿。这些地方成为了日后冷战苏美双方对峙的前沿,直到现在仍是威胁东北亚地区安全的隐患。

残酷的德军并没有使苏军屈服,苏军从苏德战场吸取了经验教训,才得以战胜日本的关东军。这恰好证明了“善败者不亡”的规律(详见规律9——善败者不亡: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

历代评价

远东战争的结束拯救了几十万美英士兵免遭覆灭,使成百万日本公民免遭无数的牺牲和痛苦,制止了日本占领军对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继续屠杀和掠夺。

——苏军指挥官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毕生的事业》

阅读数 8.4万